本帖最后由 兰若雪钰 于 2015-7-23 23:23 编辑 我曾听人说,一本书如果能给读者带去一份思考,那么这本书就是成功的。一部电影如果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那么它也是成功的。 喜欢上看书以后,对于影视的偏爱越来越低,到了现在,已经很久不再看电影和电视。笔下的文字总是比剧幕上的动作要来的深刻,很多文字刻画的心理活动,影视作品总是很难清晰的表达出来。 说起来,我已经有近五年没看过电视剧了,有关青春和情感的电影也有近三年没碰过了。生日的前一个周六,陪同事一起看了栀子花开。 青春洋溢的散场,梦想与现实的对撞。说实话,我对那部电影没抱一点期待。也是没期望就没失望吧,反而看出来的效果比想象中的要好很多。 在剧幕里引起的共鸣,强烈的让我在两个星期之后依旧打算写下影评。对于电影我不专业,对于影评我同样不专业。我想我唯一专于的只是我的内心。 近两个小时的视频里,青春的散场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女主在与同伴争论梦想与现实话题时,矛盾的激发,最后女主摔门而出,夜晚归去却只剩她一个人时,我很清晰的感受到她所想要表达的孤独。 梦想与现实激烈对撞时,坚持梦想的人总是少的可怜。而那部人在接受现实的大部分群体里是个另类。人们总是习惯去抨击与社会主流不相同的人,虽然他们有可能总是对的。但是,人们总是觉得自己占在社会的大多数,所以少数群体一定就是错的。 而作为少数群体者,他们的坚持变成与社会不兼容的孤独。好像站起来,面对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反对声。那样状态下,女主的站、坐、走,都能明确的表达出那份孤独感。 还有一部分同样引起我对孤独的共鸣,但是那部分的处理要更富有力量。跳出自我孤独的格局,从不被接受的沮丧里突破,不自怨自艾,不自我否定,接受现实,通过努力去改变现状。 电影下半部分,男主因为自己的赤子之心,坚持走一条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道路。甚至他的同伴也因为现实的压力而选择分道扬镳。男主赤子之心给予的那个人也不理解他的行为。 所有人都在否定他的努力,所有人都觉得他的行为毫无意义。甚至连男主自己也在否定自己,那种打开眼睛,全世界都在叫嚣着要他放弃的绝望,那么深刻。 但是,男主依旧靠着自己最初的赤子之心在选择坚持。他的导师,给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种可能。分析了现实以后的可能,选择权在男主手中。他握住了,他走过了最初的孤独。 电影最后的结局,男主遗失的友情爱情都回来了。万般唯美。而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最成功的在于男主突破内心的障碍,看透孤独的本质,建立强大的内心。 李老师一直说,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不会过的不好。所以外在的金钱、荣誉等,都比不上内心强大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最感动我的地方应该就是这里,外在的一切考验都是为了造就强大的内心。而青春期的孩子们,总是太过轻易被虚华迷了双眼。 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栀子花开带给我的精彩。当然你也会看出不一样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