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简七理财 于 2022-2-18 14:44 编辑 昨天睡前,朋友西西找到我,说有点失眠。 因为是多年老友了,我打趣她,是不是看别人情人节秀恩爱,有些羡慕? 她一听就乐了,接着发来下面这张收益图: 「是呀!没有对象就算了,我一直在定投的基金,还越买越跌。」 图片来源:西西截图 我想,大家可能都有一些类似的「受伤」经历。 最近后台也老收到这样的提问:定投亏了很多,还要继续吗? 今天想来和你具体聊聊这个话题。 01 首先,你可能并非在「定投」 定投,指的是用固定的时间(比如每月工资日)加上固定的金额(比如每月500元)做投资,是一个比较适合普通上班族的方案。 但是在收到西西发来的图片后,我留意到,一些表示买入操作的红色小圆点,间隔并不是等距的。 原来,她买基金的平台上有一个「智能定投」,据说是定投「升级版」,能帮她增厚收益、减少亏损。 刚开始她定投得好好的,后来觉得这个升级版似乎很有道理,于是就切换成了智能定投模式。 不光是西西,我们也常收到用户问:选择智能定投收益是否更好一些? 我找来市场上主流的「智能定投」看了看,主要是多了几条「参考线」的选择。 和成本比、和均线比、和估值比——高了多投入点,低了少投入点。 亮出的业绩对比,也像是后视镜视角下的历史业绩回测。 图片来源:某基金交易APP 我对比了好几个偏股型基金,智能定投的收益也并非真的能「升级」,有的比朴素定投还低。 图片来源:某基金交易APP 另外,智能定投设置了一个「陷阱」——吸引我们去关注涨跌、做出「多余」的操作。 就好比西西,跟着智能定投几次后,觉得这事儿自己也能「优化」呀。 不就是跌的时候多投点,然后涨的时候少投点嘛! 于是,每次临近定投提醒时,西西会频繁查看账户找「买点」,生怕错过了赚钱好时机。 西西想了想,吐槽自己说:「我好像已经不算定投了,要说的话,大概就是人工智能瞎投。」 收益只有天知道。 02 其次,明白「升级」要具备的能力 既然有操作会让定投收益降低,那有没有办法能让定投收益提升呢? 如果你想做到这一点,至少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能力 1:选品,能看得懂选的大类赛道是什么。 并不是所有的基金定投越久越赚钱。 有的周期性的基金就不太适合长期定投。比如养殖赛道,买卖节奏要参考经济、产业周期。 而成长性的基金,波动大,适合做长期定投。比如在未来经济结构里,占比越来越高的行业。 然而,有的行业又有很多细分领域,每个领域各跑各的。 比如医药有很多子行业,有的科技属性强,有的服务模式厉害,差异化很大。 能力 2:择时,高频追踪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对优质的公司和赛道有理性专业的判断能力,肯定是买的位置越低,收益率更高一点。 比如经历了很大市场调整,价格远低于价值时,再去买基金,赚钱是相对比较快的事。 然而,这不仅涉及到平均估值、行业指标,对宏观大方向也要有足够的了解。 我们也和不少基金经理聊过,哪怕是专业的投资人士,也无法做到精准选品、择时。 总的来说,相对短的东西要求更专业、更高频的追踪和判断,其中需要的知识和心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03 最后,3步决定是否继续定投 节后,我们收到一位用户朋友问:去年开始的定投,跌了11%,还要继续吗? 你或许可以参考这几个角度—— 1)计算投资比例。 就是算你的「可投资金/月收入」的占比。 如果你的这个数值≤10%,继续定投,也未尝不可。 但如果>10%,就不建议全投了,亏钱了,我怕你也失眠。 西西月工资1万,近一年平均每月投资4000元,就是4000/10000=40%。 比例就太高了。 再加上近2月大跌不断「补仓」,西西弹药无多。 最近碰上牙齿出问题,估计要花个好几千。急用钱又不愿借钱的西西,哪怕立亏20%,也只好卖出部分来补漏洞。 2)你对这个基金有多了解? 要是手里是只自己完全不懂的行业基金,连觉都睡不好了,说明这个基金不太适合你。也可以考虑停止定投,分批卖出。 如果风险承受能力不高,不妨回归中低风险的的产品(比如纯债基金)来定投。 坚持6个月到1年,适应了波动,再逐步增加沪深300、中证500等,主流股票指数基金的占比。 3)看自己是不是在做「真定投」。 「定时+定额」的傻瓜操作就够了。 在我看来,定投更大的意义,是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定期强制储蓄」。 不少朋友和我们说,正是通过定投,攒下了人生第一笔小钱。这要换作以前,这笔钱都不知道花去哪里,就月光了。 如果是冲着定投的储蓄功能而来,对于你来说,继续定投,是更好的选项。 最后多说几句。偏股型基金持有3-5年,赚钱的概率比较大。所以,除了月比例外,用长期不用的闲钱定投,焦虑会减少很多。 好啦,关于基金定投就和你聊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