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简七理财 于 2022-2-18 14:34 编辑 看到知乎热榜上有个话题:月薪一万在办公室上班和卖炸鸡一个月赚三万,你会选哪个? 没想到点赞高的,是「选择上班」。 题主虽然不是卖炸鸡的,但是在小区门口摆摊,卖卤猪头肉,底层思维差不多。 他给出了5个原因。 收益分摊、环境恶劣、强度很大、心态易变——这4个,还能多多少少通过个人努力来优化。 但是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成本变化」。比如要是遇到20年的猪肉涨价,就比较被动和无奈了: 来自知乎网友@战地惊魂 就像题主说的,想要保持利润的话,得生生提价20多块。但是涨10块顾客都会嫌贵,可能就不买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猪肉价格对民生影响的投射。 20年因为非洲猪瘟等原因,猪肉价格成倍地涨,「吃不起猪肉」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然而到了今年,猪肉价格比起20年的高点,降了快一半。大家又能愉快地吃猪肉了。 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猪肉开始—— 为什么国人对猪肉情有独钟? 到底什么是「猪周期」? 为什么猪肉股会表现不一样?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及的个股,仅作示例参考,无利益相关。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01 国人对猪肉,情有独钟 猪肉对我们意义重大,可以从3个方面来看—— 意义 1 喜庆:以前猪肉稀少,节庆才吃 「家」,宝盖头下有个「豕」,指的就是猪。 还记得小时候回老家过年,外公总是会把最肥的一块猪肉夹给我。 在外公的那个年代,也就是1949年前后,国人的饮食结构还是以谷物为主,肉制品是十分稀缺的「好东西」。 要是有猪、有屋子,就意味着人畜和睦、没有饥饿,是令人向往的家。 所以,几乎只有遇到家里有大好事发生,比如过年、红白喜事的时候,人们才会去买猪肉。 客人要是来得多了,还要问别家借去。 图片来源:截自纪录片《国家记忆》 延伸到现在,虽然我们不愁猪肉吃,但是猪肉的「喜庆」意味,还是深入我们骨髓的。 比如过年前,猪肉消费往往会大幅提升。 部分原因就在于,要过春节了,家家户户要买来做大菜、晾腊肉了。 意义 2 丰收:猪是小型有机化肥厂 第一轮生猪养殖高潮,是由毛主席的一封信掀起的。 1959年10月底,毛主席给《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写了《关于发展养猪业的一封信》,总编辑反手就在国民度极高的报刊上发表了。 信中说,「有人建议把猪升到六畜之首」、「我举双手赞成」。 图片来源:截自纪录片《国家记忆》 这背后,其实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发展战略。 在那个年代,饥荒是社会动荡的罪魁祸首,最直观的解决方法,就是增加粮食。 像大猪这样的大型牲畜,除了能吃以外,还是绝佳的肥料来源。 图片来源:截自纪录片《国家记忆》 俗话说,「猪是农家宝,粪是地里金」。 可不巧了么,「家」里的「豕」字,读音都和「屎」一模一样。 这封信发表后,紧接着,就是密集呼吁养猪的政策和新闻通告。 比如「以猪为首,猪牛并重,全面地高速发展畜牧业」的方针、「以猪定肥,超额奖励」的制度、《养猪必须注意多积肥》的社论...... 很快,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猪多粪多-粪多粮多-粮多猪多 养猪背后代表的「丰收」,加深了猪肉对国人的特殊意义。 意义 3 致富:养猪「万元户」的故事推广 1979年2月,《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间接促成了新一轮生猪饲养高潮。 它报道了一位普通农民黄新文,靠着生产队集体劳动的主业所得,加上养猪的副业,一年赚了1.07万。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试问,有谁能拒绝真枪实弹的副业致富故事呢? 这篇文章的背景,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可以在自家养猪了。 黄新文火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万元户」致富明星,引起大家争相效仿。 图片来源:截自纪录片《国家记忆》 养猪致富,这个观念在今天也并没有随时间消褪。 结合上面的3个意义,也难怪国人对猪肉情有独钟了。 02 为什么今年猪价便宜了? 现在,猪肉这门生意,已经跑出了不少上市公司。 养猪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而决定猪肉价格走势的,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现在,国内的猪肉消费需求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所以造成猪肉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还是供给端的「主动」变化。 我们来讲个老李和老王养猪的故事,你就懂了。 李家村有100人,每人一年的猪肉需求基本上在30公斤左右,总需求就有3000公斤。 老李,是李家村第一个养猪人。 他的养殖场去年生产了7头猪来卖,平均一头猪500公斤,就意味着市场可供应的是7x500=3500公斤的猪肉。 3500公斤供应>3000公斤需求 于是村民们有充足的空间,挑挑捡捡,还能讨价还价。 然而今年,老李只有4头猪可卖,意味着市场可供应的只有4x500=2000公斤的猪肉。 2000公斤供应<3000公斤需求 为了能吃到猪肉,村民们争抢着买,价格就被不断往上抬。 猪肉价格上涨,利润也跟着增厚了,老李于是谋划着多引进一些能生猪宝宝的能繁母猪。 这时候,隔壁村老王也瞅上了李家村的猪肉生意,想来补上猪肉市场空缺。 老王也买了一批能繁母猪,喜滋滋地开始养猪。 然而,从投入到产出,往往有个时间差。 能繁母猪要先配种、妊娠;生下的猪宝宝在长成能卖的商品猪前,还要度过哺乳期、保育期和育肥期—— 10个月之后,这批母猪才能给市场提供能卖的生猪。 等到老李和老王加一起,能给市场供应3000公斤猪肉了,很多事情在这段时间都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今年那些买不到猪肉的、嫌弃猪肉太贵的村民,可能把吃肉需求转去吃鸡肉了。 于是李家村的总需求量从3000公斤减少到了1800公斤,猪肉价格大跌。 老李、老王看到价格跌了,又忙不迭减少产能;而村民看到猪肉便宜了,又开始买买买...... 这样循环往复,猪周期就形成了—— 猪肉价格的涨跌,平均3-4年是一个周期。 现实中,就像李家村的故事一样,猪价上涨,往往让养猪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部分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又会把赚到的钱投入到产能扩张上,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其他行业的巨头看到养猪这么赚钱,也忍不住跑来凑热闹。比如前两年互联网公司网易,房地产公司万科,都传出过进军养猪业的新闻。 在「猪企扩产」和「巨头跨界养猪」的推动下,去年国内市场猪肉供应非常充足,供大于求,这让生猪价格迅速下跌,一批养猪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 03 为啥猪价下跌,猪企还能赚钱? 不过,同样是猪企,在猪价下跌的环境下,国内的养猪企业却「冰火两重天」:有的出现严重亏损,但有的还能照样赚钱。 这是为什么呢? 在怎么养猪这个问题上,行业公司探索出两种模式—— 1)自繁自养:自己的猪自己养 公司会投入资金建设养殖场和饲料厂,从饲养场地,到猪吃的饲料都是自己生产的。代表性的企业是牧原股份。 2)公司+农户:自己的猪别人养 这种模式下,公司会把猪给农户养。农户负责养猪,提供场地,等肉猪养好了再交给公司。代表性的企业是温氏股份。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如果手里没钱,选择「公司+农户」模式更好,因为不用投入太多资金自建养殖场地,前期投入成本相对较低; 有钱的公司更倾向于「自繁自养」,这样公司的生产效率也会更高,虽然前期投入的成本更高,但后期随着产量增加,生产成本反而要比「公司+农户」要低,最后赚的钱也会更多。 04 猪价低,是股票投资的好机会吗? 这可不一定。 一方面,虽然随着春节的结束,迎来了一段猪肉消费的传统淡季,短期内猪价很难上涨;但是在国家陆续开展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后,猪价也不太会大幅下跌了。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参考指标叫「猪粮比」,也就是猪肉价格和猪饲料价格(玉米价格)的比值。 猪粮比越高,意味着养猪利润越好,猪粮比越低,就代表利润越差。 一般猪粮比的警戒线为6—— 如果猪粮比跌破6,说明行业利润很差; 高于6,说明行业利润比较好。 目前来说,猪粮比是4.54,说明行业利润还是比较差的,建议谨慎参与。 假如你想投资养猪行业,建议选择猪肉价格上行阶段参与,这个时候企业利润也会好一些。 这里,给你提供一个行业数据网站,汇总了猪价、猪粮比等行业的核心指标,供参考: 图片来源:猪网 最后,再提醒一下大家—— 养猪业是一个周期性行业,股价与猪价息息相关,它的盈利会有起伏波动。 如果你想投资这类周期股,要注意投资风险,最好是用小资金(不超过资产的5%),阶段性参与。 好了,关于养猪行业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喜欢这样的文章的话,欢迎点个「赞」告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