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小棉花生日,她许了个生日愿望:希望可以去某乐园玩一天。我一查价格,200多块,不便宜。 不过为了实现她的生日愿望,我还是决定花这笔钱。 正当我准备付钱的时候发现,乐园的公众号刚推送完双11活动。 只要88一张,差了120块钱。 我转念一想:“有差价的地方就有江湖。” 于是,我打开了淘宝,果不其然,不少黄牛囤了卡,加了20块钱在某宝销售。 记得上次有宝妈问,有了孩子之后感觉花钱如流水,想问问看有没有省钱的方法。顺着买票这个话题,展开聊聊我的做法。 让孩子加入你的节俭计划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接触到千变万化的广告,吸引他们的注意。 怎么尽可能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的确得好好想想。 多数家长都经历过,孩子因为在商场看到某样东西,非常希望立刻能买下的场景。 我之前跟小棉花路过某快时尚品牌的服装店,正好出了Elsa联名款小皮鞋。 她绕着小皮鞋打了几个来回,见我没什么反应,就主动来问我:「妈妈,你能买下它吗?我很喜欢。」 我一翻吊牌,299块,转身就跟她说:「太贵了」。 她一听不乐意了,一直跟我强调:「可是我很喜欢啊。」 于是,我蹲下身,跟她用其他东西做了个对比: 「1袋大米20斤,需要60元,299块可以买5袋大米,够我们吃2-3个月。如果你只有299块,你会买鞋,还是买大米呢?」 她停了一会儿,还是继续说:「可是我真的很喜欢。」 我接着说道:「如果有其他的地方,只要99就买到,你还能剩下200块钱,你愿意去那儿买吗?」她点点头,问我是不是鞋子也是Elsa的,我告诉她是的。 所以,孩子如果在线下看中了某样东西,妈妈们先别着急的买,去网上看一看,一般线上的买都会便宜些,毕竟少了租金这项大开支。 不过,这事不是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接着说: 「如果你真的很想要这双99元的Elsa鞋,从今天开始,你得额外付出些劳动。我们可以拿一些你不需要的玩具,去公园里出售,摆一天摊,你愿意吗?」 她点点头,同意了。 所以,孩子其实并不是想乱花钱,她只是很喜欢商品上的某一个元素。 如果你能找到更实惠的替代品,带着她一起去找,邀请她加入你的节俭计划。 孩子撒泼打滚时,不用愧疚,我们都经历过。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这个时刻总会过去的。 当然,这里并不是跟大家说要一味地压抑自己省吃俭用,而是根据收入情况,和孩子一起,更有计划地正确使用家里的钱。 可能跟工作有关,这些年,觉得自己的「吊牌敏感症」变严重了。 逛商场一看吊牌,就会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价格当中,多少是商品本身的价值,多少是品牌溢价,多少是广告费? 一个产品,要传递到终端消费者的心智中,中间经历了内容创作者、内容平台、线下广告等,而这每一层的推广,都需要品牌方支付成本。 比如,0-3岁孩子妈妈可能听过的一个婴童装品牌——英氏(YeeHoO),背后的公司,是一年逛两次的海澜之家。 从海澜之家公布的2021年半年度报告里可以看到,广告宣传费较上一期,翻了一倍多,占了整体销售费用的23.68%。 也就是说,买一件100块的婴儿内衣,就有23块钱其实是被拿去支付广告费了。 那么,同样买一件婴儿内衣,如果我在打折的时候买,就能少支付一些推广费。 不过,自以为这样能省下钱的我,年底整理账单和衣柜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商家的对手。 以为捡便宜买的大码衣服,囤在衣柜里时间长了,等娃长大,自己都忘记了; 以为凑单可以多用的优惠券,最后凑单的东西都没用上,只能想办法送人或转让; 所以,买小朋友的东西,绝对不要买大一号或凑单买不需要的东西。 让「金钱」的效用最大化 年底了,不少报刊杂志在发广告,邀请家长订阅明年的刊物,通常200-800元不等。 虽说不是一笔很大的钱,但在你按下「确认支付」的那一刻,还是可以多想一层: - 小区里、班级里的其他孩子需要吗? - 我能和他们一起拼单吗? - 怎样花同样的钱,读到更多好书? 同样是支出200块钱,但你却总有让「钱」花得更值的方法。 其实即使是大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的物质欲望。 有时候甚至分不清楚,这笔钱,到底是你想花,还是孩子想花? 但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你会意识到,如果还停留在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里,是极有可能传递给孩子的。 我们虽然有机会让孩子不看电视、不玩手机,甚至看不见广告,但他们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找到自己的生活圈,被他的新同伴影响。 所以,在和孩子相处的这些年,尤其是3-12岁,我们得通过言传身教,持续赋予孩子对「物质」说「不」的力量。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 喜欢的话,文末点个「赞」。 如果你有什么省钱小妙招,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分享,期待你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