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远房的表姐跟小熊诉苦,说这么热的天晚上上夜班太累了。她干了半个月就想辞职,钱少又累,不想折腾自己。 表姐在家带孩子,小儿子今年15岁,高中没考上,被一所职校录取了。她这些年上班总是零零散散,一份工作最多干半年,最少时间就半个月。老公在外面打工,赚得钱也只够家庭日常开销,一年下来存够2.5万都很难。 表姐说,别人家都是日子一天天过好,自家日子怎么越过越差呢? 一、收入不稳定基本存不下钱 小熊以前天真地认为,很多打工人存不下钱,是因为没能力管好金钱。 后面,一个在广州打工的表妹告诉小熊,打工最大的问题就是工厂的订单不确定。碰到旺季,一个月加班加点有七八千的收入,淡季没有订单基本就没活儿干。好的工厂还会每天给100的补贴,差的厂子基本没收入。然后,租房买菜钱不能省,发工资后还要给家里寄点,耗上一两个月,手头就变得紧巴巴了。 收入不稳定才是重点,那点钱要掰成几份花,一年到头也只够温饱了。 很多时候,不是打工人不想多赚点钱,能力技术摆在那里,可选择性只有那么多。拼尽全力,也只能给家人提供一个基本的开销保障。 二、房贷比例过高,收入结构单一 小熊的初中同学小莉在县城一家服装店上班,老公在一家瓷厂上班。他们婚后并没有在县城买房的想法,手头的积蓄全部花在乡下的自建房。 等两个孩子要上学了,夫妻两人觉得有必要买一套房子在城区,匆忙入手了一套房,按揭下来,一个月的房贷占了两人收入的六成。夫妇两人也想过出去打工,但生了两个孩子,孩子教育不能交给老人。 只能在老家选一份收入不那么高,多点时间陪伴孩子。赚钱很重要,牺牲了一家人生活质量也是隐性成本。 三、欲望高,生活成本高 小熊认识的一对80后夫妻,两人的月收入也有2万多。但一年到头也没什么钱。 两个孩子上的是私立学校,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学费生活费也要五六万。然后,大女儿还上些小培训班,一年要花上一万多。还有夫妻两人比较喜欢在外面吃饭,一顿普通的家庭聚餐花上三四百都是常事。人情支出方面也喜欢好面子,总是比别人多出一点。 月收入是不错,消费水平也提高上去了。30万的年收入,过着28万的消费生活。眼前的日子看似潇洒,内心其实也有一点点不安。 如果夫妻两人把消费习惯改变一下,30万的年收入过15万的日子,日子只会越来越有奔头。 小结 打工人吃苦是好事,就怕吃了生活的苦,还不懂得攒钱。否则哪怕你天天加班加点,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日子还是过得很艰难,一边说不易,一边继续负重前行。 无法预测未来生活是好是坏,当下存下的每分钱都是你的底气。因为存钱有数量,生活才谈得上有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