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辞心無痕 于 2021-6-30 10:41 编辑 前两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内容,节选自TVB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宝宝大过天》,短短几分钟便引起我的关注。 剧中婆婆的省钱方法: 1、买鱼买菜不买新鲜的,或者在菜市场快关门时才去买,价钱便宜很多。 2、冰箱里的菜太多,吃不完怎么办?让儿子带饭,不然就一锅煮熟,分开一个星期慢慢吃。 3、洗澡水用来拖地打扫卫生。 4、卖掉孙女的新校服新书包(钱给了儿媳妇),用群友给的免费旧校服旧书包。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婆婆?这样的省钱方法你能接受吗?说实话,我只能接受一小部分,精打细算是没错,但也得有个度。 01 或许有人会说现实里没有这样的吧,太夸张了。那是他(她)运气好,没有遇到罢了,一起生活过的人才知道,家里有个过分节俭的老人是什么感受。 我婆婆几乎每次外出都要买点东西,很喜欢买菜,一买就是一大堆。她嫌附近的菜市场贵,喜欢带个小拖车去偏远的地方买,反正有老年卡公交地铁免费坐。 和剧中那位婆婆一样,因为贪便宜,很多时候买回来的青菜质量不太好。如果是买少量的,当天买当天吃,我是不反对的。可老人家偏要一次性买很多种青菜回来,放在冰箱里囤着。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每次挑菜时都得扔掉一半。这哪里是省钱啊,分明就是浪费。 我和先生跟她说过几次,绿叶蔬菜不经放,一次不要买那么多,一两样就行了。老人家嘴上答应着,行动上却依然如故。 半年前,我们家的冰箱真的因为长期超负荷而出现故障,叫人上门维修花了590元。与这维修费相比,平时买菜省的那几毛,几块钱真不算什么。维修冰箱时我把里面的食材全部拿出放在两张桌子上,看着可壮观了,能吃上半个月呢,可是谁又知道那些冷冻肉是放了多久的呀。 02 我家大娃小时候由婆婆带了一段时间,我很纳闷她总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却把我们买的新衣服束之高阁。要知道孩子在一两岁时长得很快,新衣服放在那儿,几个月后就穿不下了。为此,我只好悄悄地趁她不注意时把旧衣服清理掉。 除了给孩子穿旧衣物,老人家还喜欢买东西时买大一些。记得在大娃刚上小学时,她总喜欢买一些偏大的衣服,鞋子给她,美其名曰——打折,便宜,穿得久。可令她没想到的是,买的那些衣服鞋子,大娃几乎没穿过。因为刚买时尺码太大,就放在柜子里,等再次拿出来的时候发现又小了,不合适了。渐渐地,她也就不再买了。 在用电方面老人家可谓是省的过分了,有时候小孩子在客厅玩,开着灯和风扇,刚走开不到一分钟,被她看见了就会挨骂。她自己房间的灯都不开的,而是把买来的小节能灯装在床头位置。还有无论天气多热,房间也只开风扇,不开空调。有一次先生帮她清洗空调,发现漏水了,叫人上门维修,花了几百元。修空调的人说机器长期不用也是会出问题的,自那以后,她才偶尔开一下空调。 有一段时间,老人家不知从哪儿买来的一堆“李鬼”纸巾,用着明显感觉质量好差。我仔细一看,包装上面印着的是清凤和清丹,而不是清风,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敢情她们买东西是以省钱为目的,根本不在乎质量好不好,东西好不好用。 03 我很疑惑,很多老人并不缺钱,生活上却相当的节俭。任何东西都不舍得扔,连购物的塑料袋都要存起来。剩饭剩菜放进冰箱里,还能再吃上几天。 后来我在一篇文章中了解到,对于老年人的“节俭”,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囤积心理”。部分老人经历过社会动荡、大饥荒、物质匮乏等特殊的历史阶段,因此形成了心理匮乏。 这种心理是那个贫困的时代给他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心理烙印。因此他们总是竭尽所能地想把东西揽在手里,尽可能地节省每一分钱,觉得这样才安心。原来如此! 我婆婆是出生在50年代的,我听她说起过那个年代的生活,那时候的家庭钱挣得少,孩子生得多,只能维持温饱。80年代出生的我,虽然物质生活不是很富足,但起码不缺吃穿了。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我们两代人不同的生存观念,老年人节俭了几十年,现在想让他们一朝一夕就改过来是很困难的。学会换位思考,给彼此多一些包容,家庭生活会更和谐吧。 04 婆婆们的省钱方法有很多,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分享给她们。 1、购物前做好计划。购物时对照计划清单,可以节省不少闲逛的时间,也不会有所遗漏,避免盲目购买带来的浪费。 2、根据需求和能力去购买。很多老人买东西并不是出于需要,而是因为便宜,总觉得买回去以后会用得上。不知不觉间就买了很多没用的东西回家,所以买东西要考虑它的用处,更要衡量一下自身的经济能力。 3、让婆婆们养成记账的习惯。只有通过记账,并定期检查支出,才能知道哪些是不必要的开支,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4、教会她们网络买菜。老年人多数都是在菜市场买菜,耗时耗力不说,为了买得便宜还得和菜贩子讲价。而会省钱的年轻人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买菜,各种购物APP薅羊毛,动动手指下个单,等人送货上门即可,省时省力又省钱。 尤其在疫情期间,通过网络买菜真的是很方便。另外买菜的份量只要够家里人吃就行了,不要因为便宜就多买,吃不完既浪费了食物又浪费钱。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