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省钱好过吃土 于 2021-6-21 22:30 编辑 周末看了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就是三个阶层三个背景的孩子经过时间的跟踪见证,成长为不同的人。 1:有时候原生家庭的见识可以禁锢你一生,你得自己挣脱开来 第一个孩子是很偏远的山村姑娘,喜欢读书,每天都要走30里的山路上学,学校很简陋只有2个老师5个学生,而她是学生中年龄最大的。 这个时候她12岁,读2年级。每天放学后还要回家做饭干活。 她在日记里写着长大了,我要去北京上大学,要每个月赚1000元。买面,因为我家里不够吃。盖房子挖水井,因为我家水不够喝。 三年后,他们一家生活有了改善搬到了新房子里。 但没过几天,他的哥哥找到老师为她办理退学,说她不想念了,没有人知道这是不是她的本意。 镜头下,办理退学手续那天,她趴在学校大门上,是无助与不安,但没有反抗。 她的爷爷说女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少念点书将来找个对象靠女婿,还能有什么出路。 退学后,与同龄女孩一起玩的时候她发现都是15、6岁的孩子却都已经挺起了大肚子,还互相比着谁的肚子大,她只能尴尬的笑笑。 之后开始找工作,没有学历没有经验甚至没有成年,没有人用她。 后来失去了联系,听说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哥。 突然想到张桂梅这样的人才真的值得所有人尊敬,正因为有她,才给了大山里女孩子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2:父母的一句话微不足道,却拥有无穷大的力量。 第二个孩子,参加了两次高考都没有考上二本线,他爸爸的遗愿是他能考上好大学,为了让自己以及家人更好的活着,顶着巨大的压力,他参加了第三次高考。 他的母亲靠着微薄的收入供他上学,每天念叨着高文凭肯定比低文凭强。不管哪里招人肯定先招高文凭的。 就这样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去学习,终于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考上大学之后,他的学费生活费都是靠自己赚的。 在他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时候,尽管想继续读研但家庭情况不允许且现实告诉他必须尽快找工作。 磕磕碰碰终于找到了第一份工作,3000元的转正工资。 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几年后他和自己的大学女友结婚,在省城有了自己车子房子。 他的人生中规中矩,高考、找工作、结婚。这是最常规最多人走的一条路。 至少,他踏出了自己的那个小山庄。 3:金钱是物资的转换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 第三个孩子,出生在北京,在17岁那年辍学,因为迷茫便和家人商量干脆回家。 回到家后她发现同样很迷茫,每天除了画画、看电影,这样的日子让她恐慌的不是没事干而是会不会一直没事干。 这样的状况短时间还好持续几年会把人逼疯,在逼疯之前她和妈妈商量在小胡同里开个咖啡馆。 咖啡馆由她设计由她管理,顺利的开起来了,但生活依旧是每天画画、看电影,现在多了一件事,开店。 咖啡店没开多久就倒闭了,之后她去了德国留学,这所学校很难申请,是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天堂。 在德国她谈起了恋爱养起了宠物,回国后,在一家美术馆学习。 相比上面两个孩子,她比较自由,可以退学、可以想开咖啡店就开咖啡店,想倒闭就倒闭。 回国后最终她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尽管三个孩子都在各自的困境里找出路。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最大的问题还是取决于父母。 01:有钱有远见的父母,孩子基本也会一直这样下去; 02:没钱有远见的父母,孩子会在社会挣扎得很辛苦; 03:没钱又没远见的父母,会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出生的层次不同,享受的资源不同,有的几代人努力或许也达不到别人一出生就拥有的高度。 突然想起我一个邻居,硕士毕业本可以留在上海工作,单位可落户,买房还可以半价那种福利。 起初她也不愿意回去,最终抵不过父母,毕业的时候回到老家进了父母的单位工作,而她父母在这个单位干了一辈子,从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她兜兜转转一大圈又回到了老家,回到了父母工作了20多年的岗位,拿着3、4千的工资。 本可以跨越阶层努力拼搏一把,却不知已经不及父母阶层。 每一代都在拼搏努力跨越阶层,就不要选择躺平模式,该努力就努力,因为你不努力你的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原生家庭经济状况对一个人影响大吗? 太大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放在家庭里面也是一样的,虽然道德、素质这些不一定家里有钱就会比别人高,但是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好,你可以享受到一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人享受不到的资源。 比如说旅游、各种名师指导、留学、就业的渠道、创业的资金支持等等,眼界相对较宽阔,机会也更多。 如何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哪吒说过一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 正如东野圭吾在《时生》里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