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羽语学理财 于 2021-4-29 08:55 编辑 即使学区房涨到天价,依然有很多家长趋之若鹜。有人提出疑问,如今的学历不如学区房值钱,真的有必要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自古就提倡读书改变命运。可是,当读书无法给大多数人带来巨大的生活转变时,人们对这个观点提出了怀疑。 前段时间,一篇博士论文致谢火遍全网。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在论文致谢部分讲述了自己多年来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最终,他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然而,这个事件引发了网友进一步的讨论,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吗?为什么如今人们的生活变好了,却不再相信读书的力量了呢? 一、读书的财富效应在减弱 时代在变化,可是人们用于衡量“读书改变命运”的标准却没有变,那就是——能否赚大钱。 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读书早已不是功成名就、加官进爵的代名词,读书也不像几十年前那样,可以解决工作和房屋问题了。虽然读书的财富效应正在减弱,但是它依然决定着人们的命运。 曾看过这样一条视频,父母供孩子出国游学涨见识,孩子回来却抱怨,说欧美国家人均工资是国内的7~8倍。老师说,30年前美国人均工资是中国的69倍,祖辈和父辈脚踏实地、流汗流血流泪地拼命工作,把差距缩小到10倍以内,才有能力供你们出国。 很多家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下了可观的财富,社会逐渐形成较大的贫富差距。积累财富的难度在升级,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来衡量读书能否改变命运。 读书或许无法直接赚大钱,但是穷人家的孩子可以靠读书来跨越阶层,富人家的孩子可以靠读书进入高质量的圈子,维持现状或者创造更大的财富。 二、读书不是唯一的选择 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一种选择,但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父母一方面通过购买学区房,给孩子提供稀缺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为孩子培养一些特长,以便未来有更多的出路。即使读不好书,有的孩子也可以跟着父母学做生意,或者找父母资助一笔资金去创业。 一位同样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大学教授,有北大和常青藤的学历,但是面对女儿的教育依然犯了难。他说女儿不以考上常青藤为目标,而是以快乐为目标。 父母社会关系广,有知识、有远见、有资产,孩子从小耳读目染,加上接触的信息丰富多元,即使读书不出众,走上社会也比一般孩子更容易找到出路。 读书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为什么条件好的家庭,还是会让孩子好好读书呢?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中,就有曾经被读书改变命运的人,也有吃过没读书的亏的人,他们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对“读书改变命运”提出疑问的,是有其他选择的人,是看到社会多元化的人,是不曾因读书而改变命运的人。 三、读书之路既苦也难 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读书则是唯一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路。但是这条路并不会因为他们贫困就对他们友好,读书之路还是一样既苦也难。 黄国平从小跟着婆婆长大,父母在他年少时相继离开、去世,缺吃少穿都是常态。高中前,他靠着抓黄鳝、钓鱼、养猪仔、出租水牛获取经济来源补贴学费。 只要还有书读,心里就还有希望,日子也就没那么苦了。当同龄人厌学的时候,他觉得在煤油灯下写作业、读书是最开心的事。他有一个简单的信念,那就是:“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毕业后,他已赴腾讯就职,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求学二十载,他终于改变了命运,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 有人说,“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当然,不是人人都可以靠读书改变命运,但是拥有信念的人,总会迎来曙光。 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机遇产生,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不一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穷人家的孩子,还是要相信,读书改变命运。 作家陆琪说:“庆幸自己与书为伴的那些时光,终会变成人生攀向高峰的一节节台阶,直至人生的顶峰。” 没有白读的书,没有白走的路,它们终将会化作生命的一部分,让生活变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