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简七理财 于 2021-3-14 23:19 编辑 大家好,我是简保君。 前两天刷到一条热搜:全国政协委员建议产假延长至3年到6年。 这条提议出来后,引起很大讨论。我们的用户也留言担心—— Emmmm,职场妈妈真不容易,今天想和大家理性地聊一聊这个话题。 01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3-6年的产假,哪怕办理“停薪留职”,也意味着巨大的用工成本: 显性的成本:是持续缴纳的五险一金,一交就是3年多,不是一笔小数目; 隐性的成本:长期离岗意味着必须有额外的招聘和新人培养;而且这几年间,业务本身可能发生巨大变化,人岗错配,却无法及时调整。 对于女员工来说,则更加不公平: 这个提议本身,其实有一个默认潜台词 —— 女性应该承担照顾孩子的主要工作。 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教育,应该做出牺牲、延长产假的,是女性。 在这漫长假期里,女性不仅要在家照顾孩子,还要承担职场发展陷入停滞的风险。 原本4-6个月的停滞期或许还能够捱过,如果再用3-6年照顾家庭,可能意味着社会的彻底脱节。 随着这期间收入的减损,你也会丧失在家庭中的经济话语权,而大概率,你照顾孩子的劳动和付出,无法被量化为对等的价值。 这个建议如果实行,只能让企业对女员工更加敬而远之;也只会让女性更加弱势。 02 坦白的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男人 & 上海女婿,我一直以来的人生体验是:女性是家庭的“主导者”。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无论是早先在会计师事务所,还是现在在简七,我的同事中,女性比例都很高,而且个个都是工作中独当一面的优秀好手。 但身在一个女性比例超高的团队,我常常被身边同事科普女性的艰难处境: 未婚未育女性在求职中被歧视 大龄单身女青年被逼婚 生了孩子被理所应当认为是带娃主力 工作中努力上进,却被家人劝多顾家 ... 想要做到同样的成绩和水平,女性不仅要付出更多工作努力,还需要付花费额外的精力,来消化外界的指指点点。 一个女性朋友曾经跟我吐槽: 到了某个年纪,你会发现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在对你洗脑。 大到社会舆论环境,小到职场中的偏见、家人施加的压力。甚至你还要对抗自己从小被灌输的“女生不用太努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 “最难的,是在一片洗脑声里,保持自己内心的独立和自由选择。我没想着能改变社会,但至少我希望有能力努力为自己做选择。” 03 有一份选择的自由,并不容易。 我和身边很多优秀的女性朋友、同事聊了聊,发现大家都会提到一个重要的前提:保持经济独立(或至少有独立的能力),很重要。 当你在经济上依附他人时,很难谈及所谓的“自由选择”。 这一点上,我觉得男性是比较幸运的。我们从很小的年纪,就被家长和社会告知,我们需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他人的认可;我们需要好好赚钱,供养自己的家庭。 很多男人也会吐槽,社会的“男性养家”预期也是一种性别歧视,让自己压力巨大。 但相对而言,无论男女,靠自己奋斗,都是一条更为可靠的道路。 它提醒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也让我们更早开始养成储蓄和积累财富的习惯。 第二个反馈让我觉得稍有惊讶,不止一个人提到:如果想要更坦然、自在的生活,女性应该学会对自己更宽容、更自信。 一个女性朋友非常直接了当: 为什么杨笠的段子“男人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那么容易引起女性共鸣? 因为相比之下,哪怕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但仍然容易不自信、甚至会因为“没有做得更好”而自责。 这位女性朋友,是一位履历十分优秀的职场女性,但她也坦陈,从小到大,她常常会因为“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而苦恼。 在职场上,总会觉得自己需要做得更好,才能够争取晋升;在生活中,总会因为不能匀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奉献给家庭而自责。 反观男性,往往没有这种心理负担,对自己的满意度更高(的确如此)。 所以,适度从自我的需求出发,善待自己,可能真的会有帮助。 理性的看,真正的男女平等,短期内恐怕真的很难达到。 但我觉得为自己争取选择的权利、努力保持自己内心的自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无论男女,都想要去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