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ain夏 于 2021-3-12 21:05 编辑 当你听到35岁+的时候你害怕吗? 我害怕,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将年龄作为了应聘的门槛。 1990年以后出生; 年龄限35岁以下; 24周岁到35周岁之间。 35岁+仿佛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紧箍咒,只要你上了35岁,你就代表着“家庭琐事多”,“思维固化”,“身体风险增大,不能长期加班熬夜”。 35岁+的我们何去何从,企业收割青春红利时又是否会想到一旦所有企业开始大规模实行35岁门槛,会带来什么问题。 1 从2019年到2020年,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消息:华为裁掉35岁以上老员工,腾讯劝退高龄员工(腾讯对高龄的定义是80-85年出生的员工)。 一个人从毕业大概是22-25之间,这里包括硕士,也就是说,从25岁-35岁,每个人只有10年的时间,而这10年就是一个企业会用你的10年,10年之后,如果你还做不到高管的位置,对不起,另谋出路吧。我们需要的是年轻,热血,能加班的员工。 10年就是一个人的最美好的青春红利,公司只需要你10年的青春红利,至于你的中年,不好意思,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我们每个人从开始学习到学业结毕,大概需要18年的时间,但真正为大型企业服务的时限仅仅只有10年。 当企业叫嚣着人才难找的时候,是否想过对于青春红利的过于追捧,太过于苛刻。 而35岁之后我们要去哪,从人才沦为更普通的员工,普通的员工再往下求,最坏的情况就是出现35岁求工潮。 2 大型企业一般会有领头羊的效应,很不幸的是10年青春红利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中小型企业,以及猎头公司。 我同事的公司年营业额在10个亿左右,这两年同事说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公司不断的竞聘。 中层干部竞聘,后备干部竞聘。你想升职,可以,来一轮竞聘。你想加薪,可以,来一轮竞聘。 无论是什么竞聘,都有年龄限制,出生日期必须在83年以后的人才有资格竞聘。 这意味着什么,你的年龄一旦超过37岁,不好意思,你连竞聘中层领导职位的资格都没有,甚至连加薪的资格都没有。 35岁以上的人仿佛一夜之间就被整个社会抛弃,我们只有闷头苦干,要么闭嘴,要么辞职。 这种现象甚至引发了光大网友的质疑,有网友这样问“35岁怎么了?难道35岁就不配活着吗?” 3 我们反过来再想一下,从2016年国家放开二胎后,除了第一年生育率提高外,其余这几年生育率不升反降。 而35岁的人处在什么阶段,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人,大概率处于只有一胎的情况下。而10年青春红利的不断扩大,会造成这些发达城市的人更不敢生的现象。 我想生,可是育儿经费昂贵,企业动不动就劝退35岁以上员工,收入直线下降甚至没有,换谁谁也不敢生啊。 国家鼓励生育,想持续人口红利,但企业却只想要每个人最好的10年红利,入口不大,出口更小,前景堪忧啊。 4 如何才能让35岁以上的人依然可以燃烧自己,如何让企业不再以年轻至上为唯一的宗旨? 每一个企业都要明白年轻有年轻的好处,但年长未必都是坏处。 如果总是以收割青春红利来作为企业的成长之路,那么注定企业的技术沉淀浅薄,公司也将会面临被选择的风险。 毕竟没有一个人是傻子,默默承受35岁就被迫离职的人生路。 正如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是“傻瓜”,如果你总是自以为聪明而不怀好意,到头来吃亏的可能就是自己。 而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迈入35岁的职场人而言,绝对不能坐以待毙。 什么是资本,马克思这样解释资本这个词:资本是不管劳动力的寿命长短的。它唯一关心的是在一个工作日内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它靠缩短劳动力的寿命来达到这一目的,正像贪得无厌的农场主靠掠夺土地肥力来提高收获量一样。 而让职场人觉得自己上了35岁,就感到“羞耻”,“无力”,“焦虑”,正是他们最大的营销。 让你自己感觉自己确实不再有高价值,不配享受高工资,从而让企业达到更加快速的新陈代谢,以更廉价的成本来压榨你,捆绑你。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不断的舆论压力下,仍然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是不断的贬低自己,怀疑自己。 同时要更快的建立好属于自己的财务体系,不仅仅依靠工资而活。就如罗振宇对80后提出的生存困境解决方案一样:U盘化生存。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拔插,自由协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