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账讨论]

消费贷额度=自己的备用金?带你看透它的4个营销套路!

浏览:378 评论:5
2021-3-3 11:41:16 来自记账晒单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本帖最后由 无飘飘飘 于 2021-3-3 11:42 编辑

今天看到一则广告,内容引起我极大不适,不吐不快:

一个年轻女生穿着光鲜在学跳舞,忽然家里来个电话急需要一笔钱。可她打开账户,余额赫然仅有8.15元。

正当她一筹莫展时,身旁有一人看出了女生的烦恼。拿过手机,一顿操作后说:你难道还不知道你在xxx有xx万元的备用金么?最高20万,最快一分钟到账!

女生大喜接着问:原来我有这么多钱!那在哪里可以下载?

那人跳出对话,面对镜头说:现在点击视频下方链接,领取你的备用金吧。



还有这种:一女生来相亲,一番攀谈后,对男生条件都满意。

临末,她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在xx上有多少额度?男生一脸茫然:xx是什么?

女生:你连xx都不知道,你让我怎么相信你能让我过上好日子?男生:我不是怕利息高,压力大么?

女生:怎么可能?最高xxxx,最快xxxx,现在利息还有85折……。男生:好好,我现在就申请。


你或许在很多渠道都看到这一类广告,诸如“借钱给女儿过生日”“借钱给妻子升舱”。

所有广告剧本都有一个核心拍摄套路:设置一个冲突场景,用真人夸张的动作表情,念出额度高,放款快,利息低等诸多贷款“优点”。

但这些广告的甲方,也就是这些贷款公司,虽然手持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消费金融牌照,但无一例外统统都在偷换概念:


1、额度=自己的钱?

全篇广告表现形式,都在给大众灌输着扭曲的价值观!明眼人都知道,贷款公司给的额度,只不过是一个数值。

提现了所谓的额度,并不能等同于从储蓄卡中提钱。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今天借钱有多爽,明天还钱就有多惨。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


2、花不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钱!

比如有一则广告,一男的第二天要跟女友求婚,可别说买钻戒了,他连下个月的房租钱都没有。可他“坚定”的要办成这件大事!就他这经济情况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去xx上借钱分期给女友买钻戒么?显然不是!


负担超出能力范围的东西,纯属给自己找不自在。另外男生借钱给女生买钻戒,真不知道该为这个被求婚的女生,高兴还是同情?


3、不提现就没利息?

多则广告中都出现了这个字眼,实则是为了打消受众对利息的顾虑。但贷款公司没说,在用户提交个人信息后,它们要查用户的央行征信。


一旦这个用户近期准备买房买车,过多的消费贷款查询记录,无疑是对银行审批房贷车贷造成干扰。

不要因为不收费就去查自己的额度,要记住,世界上往往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


4、额度是一切?

有的广告,凭额度确定相亲对象,更是扯到没边。就比如,出国办签证需要财产证明,试问可以用这些消费贷款额度证明么?哪个正经人会把贷款额度当做财富,挂在嘴边炫耀?


这也延伸出一个观点,有的朋友喜欢说自己信用卡几十万元额度。事实上都是一个道理,不属于自己的钱,没什么可值得炫耀的。信用卡额度多与少没所谓,够自己用就行了。

这里还没有提消费贷存在的高额利息通病(普遍都在36%,甚至更高)。常人都看得出逻辑不通的广告文案,背后的广告主也深知这点。但他们秉承“土到极致就是潮”的思路,用低级趣味的内容形成大众传播,达到营销目的。


对普通消费者,尤其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更应该警惕。有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想办法提高收入,有存款了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自然就高了。锻炼自己对基本金融的判断力,才能避免自己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辛苦创作,欢迎关注我。给本文点赞、留言)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