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总和大家说养老压力大,要为将来未雨绸缪,否则晚年会很凄凉。但回到现实中,很多老人过得也并不是那么惨淡。 比如,最近团队里一位小伙伴就说,“身边一些长辈天天在家养花养鸟,每月养老金还不少,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没怎么理财,我怎么没觉得他们晚年过得差呢……” 这确实有点意思,为什么我们感受到的压力和周边现实之间会有如此张力呢?毕竟中间也有几十年的跨度了。来看看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是怎么谈这个问题的吧。 白灼:现在年轻人对理财很困惑。但实际上,再往前十几年或是几十年,经济成长更快、通货膨胀也没那么凶的时候,那时候的人,理财意识还不如现在的年轻人呢。 但是我看他们现在过得也挺岁月静好的呀,似乎不理财也没那么惨。 我:我想这肯定是有生存者偏差的,肯定有相当多我们的父辈,其实过得挺惨,但我们不知道。 首先,一个父辈之所以还能出现在你的视野里,就是因为TA在城市里生活了,这中间就已经有生存者偏差了。 他们中有很多人可能是因为穷,所以从此消失在你的视野中。因为穷,所以病,可能都没活过60岁,很多人就是这样。 我们的父辈过去没有活到退休年龄的都不少,退休没几年又去世的也不少,孩子不听话的也不少,只是他们慢慢就和你不在同一圈层了,大家就不认识了而已。 父辈这些悲惨的故事,我们以往可能都是耳闻,亲眼所见的就不多了。而还能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都算过得不错了。 白灼:所以大家对痛苦的感知也是抽象的。 如果真正要去理财,对于未来更加安定或者说更有计划的这种理解,也是抽象的。 我:对,你能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为了加强对痛苦的感知,有时只能去看极端案例,比如说日本老人,没钱住养老院,天天偷东西…… 白灼:还被人说贩卖焦虑。 我:而且是大比例的人在这么做。不能退休,因为孩子没教育好,被“啃”得受不了,这是很普遍的。这些未来在中国也会大量出现。 过去也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做好理财,只是他们可能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甚至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因为随着升学,我们同学的家长,或者说我们父辈的观察样本圈,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你的学历越高,你同学的家长相对层次就越高。 现在你要问我,我小学同学的家长后来都怎样了?我不知道。 过去几十年是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几十年,这是不可复制和替代的。 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一个家庭很可能有一两个人能找到特别奇葩的好机会。比如说,一家人本来不行了,忽然有个人到城里捡废铁赚了大钱,可能就带动全家了。 但是未来趋于稳定,这些机会都会越来越少,以后创业要成功就不是光靠胆大了。 我昨天知道一个案例: 过去有个湖北帮,就靠在广州倒卖废铁发财。 中间有一个女老大,她大胆到什么程度呢?她进工厂里面偷了两块铜板,一块200斤,前面别一块,后面别一块。 我健身这么久,深蹲负重才260斤,她一女的搬400斤铜板踩着单车走,那肯定就被保安发现了是吧? 保安追上她,她撂下单车就跑,跑着跑着一下摔倒站不起来,就被抓住了。 过去有很多这样凭胆大发家的人,因为经济蓬勃发展,好的机会、坏的机会都很多,各种缝隙、漏洞也多,所以大家有更多机会改变命运。 但未来越来越趋于稳定,很可能我们会看到一代人有百分之三四十都不敢退休、老无所依,就像日本现在这样。 其实我们想看样本还难吗?就看“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多少人死于饥荒? 广义上,这难道不是因为全民不善理财、国家不善理财吗?如果理财真做得好,大家不早年就把粮食囤起来了? 只是到了七八十年代,经济开始蓬勃发展,我们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这些事我们都看不到了。 但未来会慢慢趋于稳定,不再快速成长了。 这是我们现在要提醒大家的,应该把走在我们前面几十年的国家作为样本,从他们现在的状态来预测我们的未来,相对更合理一点。 建议大家读一读日本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了解一下人口老龄化下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作者简介: 孙明展,候选北美精算师、国际金融理财师、中山大学金融系、统计系专业硕士导师、创必承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