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在幼儿园拉粑粑,是老师捣鬼?不,错怪老师了

浏览:217 评论:0
2020-12-16 10:28:43 来自记账晒单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昨天看到一个帖子,一位家长吐槽幼儿园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娃都回家拉粑粑的?怀疑是老师“虐待”孩子不让他们在幼儿园拉,以便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帖子下面有很多家长也有同样的怀疑和担忧。

其实,不排除个别老师可能会这么做,但这也是极少数。大多数幼儿园老师都是非常善良有耐心的。比如评论区有一位幼师现身说法:

那孩子为什么不在幼儿园拉粑粑呢?其实,这跟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关。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童年之谜》,这本书的作者是以色列的心理学家罗尼·索兰,她是皮亚杰的学生,对儿童心理很有研究。她在这本书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健康的自恋是一种情绪免疫系统,我们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在发展这种健康自恋。

先来解释下什么是自恋,自恋在心理学上是指对自我过度关注,对自我价值感夸大以及缺乏对他人的共情。那么其实人是需要一定的自恋的,对自我积极的关注和认同自我的价值,这就是健康的自恋。这种健康自恋是有助于情绪健康的。自恋过少或者过度,都是不健康的。
健康自恋中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自体熟悉感。自体熟悉感简单的理解就是,孩子对自己身体以及周围的关系是熟悉的,他就会有种安全感。打个比方,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环境会害怕,但是如果爸爸妈妈陪着,他就会感觉好很多。因为爸爸妈妈是他的自体熟悉的资源,他依然能用这种熟悉感去抵抗陌生感。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愿意在幼儿园拉粑粑就是一种对身体自体熟悉感的捍卫。粑粑被视为是一种自体资产。在孩子1岁6个月到2岁6个月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被迫去厕所,可能就会体验到一种“丧失感”;2岁6个月以后,他喜欢把自己的“产物”存留一段时间,然后再排泄。因为这个时候他会体验到一种掌控感。
如果父母不去认可孩子的这些行为,而是依照自己的想法,觉得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上厕所就强迫孩子的话,孩子就会感受到一种“被侵犯”,他需要更多的这种“憋”的行为来获得补偿。
所以你往往会发现,在孩子的某个阶段,你催促孩子去上厕所,孩子就说没有,不肯拉。但是过了一会儿,就尿裤子了。
如果父母能去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把他当作“大孩子”一样,他就能获得自尊,这种自尊能补偿告别身体排泄物的丧失,就不需要“憋”了。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家里的厕所是熟悉的,是属于自体意象的一个熟悉部分,但是在幼儿园,那个厕所不是他熟悉的,他就会拒绝使用。尤其是孩子刚去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可能连小便都不肯去拉,而粑粑比尿尿更能作为自体意象的一部分,所以孩子们往往会害怕在外面的厕所丧失自己身体的产物。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如厕没有被父母太过严格要求,是能够慢慢过渡的,当他渐渐熟悉幼儿园之后,也会愿意在幼儿园如厕。像这位家长所说的,其实就是孩子自己在慢慢找那种熟悉感,找到了,他就会愿意在幼儿园如厕。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如厕有着很严格的要求,比如要求清洁、定时之类的,这个阶段可能很难正常过渡,有的孩子会把这种隐藏的童年体验带到成人后的生活中。比如,有的人就是在外面的厕所没法排泄,非得在家里才行。喜欢保守秘密,克制情感表达,喜欢囤积东西之类的。
我家孩子基本上也不在幼儿园拉粑粑,因为她觉得幼儿园的马桶没有家里的干净,所以也是每天回家之后才上厕所。但如果在幼儿园里实在忍不住了,也会去排掉。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的,确实很多公共厕所可能不够干净,有异味,爱干净的孩子就不太喜欢在外面如厕,有的孩子大了以后也喜欢憋一憋回家再上厕所。就跟我们大人有时在外面遇到不干净的厕所,也是宁愿回家拉,道理都是一样的,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我想一方面,是我们自己多学习一些知识,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身体心理发育特点,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焦虑。另一方面,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他,让他自然地成长发展。
推荐这本《童年之谜》,真的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在成长中的种种现象,更自如地应对。父母的焦虑少了,孩子的状态也会更自在,更舒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有利的。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