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购肯定会抢一些卖菜商贩们的生意,但是肯定不会夺走卖菜商贩们的生计。至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的。 社区团购可以说是今年很火的一个概念了。受今年疫情影响,今年二、三月份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只能待在家里,购物,尤其是购买各种生鲜食品成了难题。很多居民自发组成了很多团购群,一起团一些蔬菜、水果、肉蛋奶之类。同时一些社区团购APP也顺势兴起。着实给出不了门的广大吃货们带来了不少慰籍。 但要说社区团购会夺走卖菜商贩们的生计,那就有些夸张了。理由嘛,咱们一条一条的分析: 一、社区团购的品种少。 疫情期间的社区团购很多时候是由“团长”直接对生产者的。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生产者生产的成品种类是非常单一的。 比如城市周边种蔬果大棚的,种草莓的基本只种草莓,种韭菜的一般不种蒜苗,养鸡的也很少兼职养猪(干生态农场的例外)。这是因为做单一品种生产效率更高,利润更有保障。 供货商的品种都很单一,那“团长”们自然供不出丰富多彩的货品。 有人说,现在都是各大资本进去社区团购这片市场了,与疫情期间大家自发的小打小闹不同,供货品种也要丰富的多。但是,各大资本其实也是主打大规模直采的,同一段时间内,可供团购的品种相对菜市场来说还是单调许多的。 如今,人们早已脱离了早些年“有什么吃什么”的状态,进入了“吃什么有什么”的时代。因社区团购的火爆而重新回到“有什么吃什么”的日子,想也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二、社区团购的量相对来说有些大。 就笔者了解到的目前社区团购生鲜的情况,“团长”家基本是不会准备称的。大都是按份来卖,提前打包好了,一份固定几斤。还没有拆开了零卖的。 记得疫情期间有一次团蜜薯,10斤一份。当时家中只有两个人,一份蜜薯吃了上顿吃下顿。熬粥、烤、炸薯饼、做薯泥……本来又粉又甜的蜜薯吃到最后味同嚼蜡。 习惯了一冬天囤500斤大白菜、两麻袋土豆子的北方人可能还比较容易适应社区团购这种模式。习惯了吃多少买多少的南方人,估计更喜欢称一根胡萝卜、两个青椒、三两肉丝的日子。 从这方面来讲卖菜商贩们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就像笔者前几天做汤,就买了一块钱香菜,也就两三根,卖菜的大姐随手一抓就齐活了。换社区团购肯定做不到这么方便。 其实细想,社区团购主要威胁的并不是卖出商贩们的生计。受威胁更大的可能是社区周边的小型超市们。 随着大量资本们的关注和布局,现在许多社区团购的商品早已聪生鲜扩大到了各种品牌的快消商品上。比如牛奶、饮料、食用油、纸巾、肥皂、洗衣粉、饼干、蛋糕、蛋黄酥等等。这些商品比起生鲜来更易保存,人们也更乐意囤货。反正也是要用的,能便宜不少,何乐而不囤呢? 而这些商品也恰恰是社区周边小型超市的主要利润来源。人们屯的多了,去超市自然就少了。 不过也有很多超市老板早就兼职做起了“团长”。刚好他们又有场地又有客源的。不仅没被社区团购影响,生意反而更红火了。 不多说了,我妈喊我去买头蒜,说是今天包饺子,我得赶快去了。看看,我们这一天到晚的,哪离得开卖菜的大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