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工作,没有社保,“家里蹲”3年是什么感受?

浏览:884 评论:5
2020-12-7 17:17:55 来自记账晒单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做“家里蹲自救同盟”,小组里聚集了23471名成员,这些成员少则在家呆了1个月,多则在家呆了13年。
这些人未必都是啃老族,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走出家门,不愿意接触人群,不愿意谈恋爱,甚至有一部分人放弃了和别人交谈,他们或许也试图强迫自己跟世界和解,但是更多人最终还是没能走出家门。
2.jpg

无独有偶,在邻国日本也有一群类似这样的“御宅”。根据日本媒体的一则调查,2010年日本15-39岁青年常年宅在家的人数就超过了74万人,虽然这一数字在2015年时下降到54万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将年龄层扩展到60岁,可能这一数字会是难以想象的庞大。
韩国媒体报道,韩国至少有10万名以上青少年成为宅家一族,他们每天的行动轨迹,只有家和附近的便利店,全部的娱乐仅为手机游戏,他们无法和人正常地沟通,也无法适应和理解复杂的社会关系,甚至部分人出现了自闭和焦虑的倾向。
为什么忽然涌现出这么多“宅家一族”?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接触社会呢?
豆瓣网友输出能力123说,我们都是心智的囚徒。


毋庸置疑的是,选择宅在家不愿意接触社会的相当大一部分人,有社交恐惧症。
对于这类“宅家一族”来说,接触外面的世界的痛苦的。他们不愿意去不熟悉的地方,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不愿意求助于陌生人,部分人甚至会觉得哪怕是走在路上,也像是动物园的猩猩一样被围观(视觉冒犯),甚至即便是在家也会觉得邻居或者对面楼的人会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社会高强度的压力,包括工作压力,婚姻压力,让人们不自觉地选择逃避。
社会的高度发展,势必会带来竞争压力的增大。工作中来自上司的压迫,同事的勾心斗角,会让一些内心脆弱的人萌生退意,对于他们而言,上班的心情犹如上坟,因为要时时刻刻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假扮自己不喜欢的人,和自己讨厌或者畏惧的人周旋,远不如宅在家里来得舒服惬意。
家长的逼婚,可能会把原本就恶劣的事态变得更加严重。恐婚一族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来自对亲密生活的绝望,但绝大多数都来源不健康的原生家庭,诸如父母动不动就吵架,或者“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行为,导致对父母,对社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家(房子),是很好的躯壳,能够让他们像寄居蟹一样藏在里面,不被打扰。

不只是情绪低落那么简单的抑郁症。
大学同学媛媛在退学之前表现就异于常人,和人说话颠三倒四,经常跟老师诉说自己想离开这个肮脏的、丑恶的世界。开解无用后,她被家人接走,送进了精神病院,一住就是3年。
再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变得很胖,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过往的人 ,说话速度、反应速度奇慢,据说经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药物和电-击治疗。后来,家里没钱了,她被接回家,从此开启了再一次与世隔绝的生活。


所有的“宅家一族”都是不好的吗?未必。
有资料显示,目前至少有一半左右的自由职业者是“宅家一族”,他们从事的工作或者与文字有关,或者与编程有关,部分人也在从事现下正火的在线直播。
相比于前几种“宅家”模式,这种有事做、能赚钱的宅家,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但这种情况也会导致一个问题,几年后,如果他们想要出来工作,还能够正常地融入社会吗?他们会不会在长久的不和人接触后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我们无从知道。
和豆瓣“家里蹲自救同盟”相似,在知乎上也有类似的问题“家里蹲三年以上是怎么的感受”,这个问题吸引了214万的浏览量,许多人在表达了自己宅家的感受之外,更想要向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社会进行求助——或许“宅家”并不是他们最想要做的事情,他们也想融入社会,也想有正常的交际,有可以交心的朋友,有相濡以沫的恋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宅家”是一种逃避行为,长期的宅家不仅让人丧失社会交往能力,更会让人脱离社会,最终被社会彻底抛弃。


那么,“宅家”太久是不是没救了?当然也不是。
想要脱离“宅家”生活的第一步就是为自己树立信心。
翻看豆瓣豆瓣“家里蹲自救同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宅家的理由大多数是认为自己“不胜任”很多工作。
正如美国作家、记忆训练大师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一书中所说,(我们)曾经给自己预设的上限其实并非我的上限,那是我需要克服的障碍、我需要抛诸脑后的束缚。
当然,最重要的一步是,走出去!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