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江影月 于 2020-11-14 15:14 编辑 01. 记得西方有个资本家说过一句话:引导穷人过度消费是不道德的。 穷人一旦受不了诱惑,只会越消费越穷。 最近,花呗的一则广告在我的朋友圈炸开了锅,广告中称,一位37岁的施工队队长,用花呗借钱给女儿过了生日。文案写道:“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细算,女儿的生日,也要过得像模像样。” 花呗亮出引导人们消费升级的广告已经不少见了,据说此类广告出现在大城市的地铁站这种公众地方。你就说让上下学的孩子看到后,影响多大?! “看别的孩子过生日,可以吃豪华版大蛋糕,去肯德基、麦当劳聚餐,享受定制的儿童生日版服务,我过生日,都没有这些,不行,回家我也要,反正有花呗!” 除此之外,花呗广告一直在挑战我们的观感: “毕业生借钱环球旅行” “职场新人借钱买双人床做梦” “哥哥借钱给考上大学的妹妹买电脑” “外卖员借钱上成人本科” 这些拉新群体全部是社会底层或者初入职场的人,比如施工队长父亲、渴望成长的外卖小哥、不安分的毕业生、准备共同生活的职场新人。 努力,上进,奋斗,向往,统统被拿来营销,亲情,年轻人,渴望梦想和现实的残酷统统拿来消费。而“出路”是借钱圆梦! 都不说现在的广告是越来越击中人的心灵啊,打温情牌这一点一直都是百试不爽的妙招,但这一次却让人倒足了胃口! 用过花呗的人都知道,它就是和信用卡差不多的功能。借钱给你,满足你的购物欲望,支持你长久以来的梦想,能提前享受到某个产品或者某个服务给你带来的利益,而且不用承担多么大的经济负担,还可以分期。 02. 我们来看看这个广告本身吧: 首先,人们质疑的是一个中年施工队队长,都已经到领导阶层了。连个像模像样的生日都过不起,还要借钱买蛋糕吗?这夸张的有点太过了吧。 据我们所知,这种手艺人的工资可是比办公室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的白领要高啊! 我在装修新房的时候,和家装工人以及部分建筑工人攀谈过,有经验的建筑工,一个月也起码近万元,尽管工资水平可能因人而异,但总不至于连买个蛋糕,为孩子过一个生日都要借钱才能成事。 其次,仪式感的形式多样。 曾几何时,我们做事都追求仪式感,似乎没有仪式感,就不能称之为这件事在我们人生中留下足迹了。确实,我们的生活可以多一点仪式感,但是,最重要的前提,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靠借贷来维持的风光,是一种伪精致。这样过生日不但不是对孩子的爱,甚至是一种反面的示范。我看着图片,非但不觉得温馨,一度觉得这样的父母是脑袋坏掉了。 我们可以在孩子生日的时候带她去书店,感受一下书籍带给人精神的熏陶;我们也可以给他每年生日在同一地点照一张相;还可以和他一起做一个手工,去博物馆感受历史;可以为孩子做上一顿丰盛的午餐等,最重要的是长情的陪伴,而不是这种形式上的梦幻生日party。 最后,其他网友也有不同意见的。“没有必要这么严肃,上纲上线。”花呗不分期就行,有免费账期干嘛不用?既然这种服务就是为了方便大众,有需要当然可以采用。 03. 我的看法是,这些网友的观点也不是没有什么道理,有需要就有市场,所以花呗、借呗,这种东西产生,以及兴起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高估了孩子的模仿力,不能高估了人们的自律性。 在一系列提前消费的广告攻势下,花呗广告,从来都不遗余力的向我们宣传一个买买买而不用承受压力的策略。什么上班族“用花呗在4个城市安家”,快递员“用花呗分期买了第一把萨克斯”;毕业生“用花呗开始了自己的环球旅行”; 是什么让我们这些被生活重压的上班族看到一丝精致生活的曙光?就是花呗莫属了!是谁让我们这些养娃不堪重负的家长在焦头烂额之余嗅到了成功路上的鲜花?是花呗! 是它让我们尝试超前消费,甚至是不理智消费的“好处”,现在又要用同样的方式绑架我们的下一代。何其可怕!要不怎么有大学学姐为大一新生普及的一个重要思维:千万别用花呗,谁用谁后悔! 你可以享受“买买买”、“fun生活”的乐趣,但要知道,生命有限而消费无限,不能透支有限的生命为无限的消费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