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账讨论]

985硕博生考编,真的是“内卷效应”吗?

浏览:121 评论:3
2020-10-28 20:44:58 来自记账晒单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本帖最后由 Lisasong 于 2020-10-29 15:24 编辑


985硕士去银行当柜员,毕业生疯狂考编,“内卷”这个词频繁出现在我的抖音账号、微博账号以及朋友圈和知乎里,但是到底啥是内卷呢?
看了很多专业级的解释,个人认为,内卷就是,人没完没了的一个领域里竞争,然后进入到一种相互内耗的阶段。

960a34e48b684ddbb0e728d93882499d.jpg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内卷?


高考名校,名额有限,然后考生就发生了内卷,某个985的破专业,分数奇高,这就是内卷了。


房价被过多的需求者竞拍,水涨船高,于是发生了内卷,房价一直涨,然后以一个不合理的泡沫容量存在,所以房价也内卷了。


某个公司,大家都为了一个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斗争,996啥的,这也是内卷。本来雇佣两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雇佣1个人加班干,这其实也是内卷。


内卷效应其实就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不合理供需的关系体现。


总之,就是一定范围内,过度的竞争,不合理的竞争,最后出现了不合理的结果,可以理解成一个方块的世界里,大家都是贪吃蛇,但是某个方块范围内的贪吃蛇多了,最后就都变成了彼此的墙壁,大家都输了。


现在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在考编制,所以很多人也都觉得这是内卷的效应,但是大家其实忽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考编制的那群人,到底考的都是些什么编制,一个银行职员,真的值得大家内卷吗?还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只想早早的养老休息呢?


对于这样的名校考编事件,其实我是有些不同看法的。


小编身边的人,大多是编制内的人,他们中,很少有巨巨巨有钱的二代来考,只有中产以下的家庭,希望通过当官,改变自己的仕途道路。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人不可能当官,只是做一个公共事业的职员。


这些人当中的高学历者,选择考编制,除了家庭一般这个共同点之外,自己要么就是官迷、财迷,希望进入银行的管理层,政府的管理层,这种人也是很少的,只有5%不到,剩下的只是普普通通的职工。考公、考编,都只是为了摆脱父母的阶层,也就是底层劳动人民,又一个稳定的出路。


那么,高学历者在职场中,进入公职,有啥优势呢?


公务员初入职,省会城市为例,硕士入职就是副主任科员,普通本科生考入公务员编制后,需要一年试用期,3年提职,才能从科员变成副主任科员,中间有4年的时间,而读研究生,快一点的,只要两年,时间就是职场的生命线,这就不用多说了。同理,如果是博士生,直接就是主任科员,需要普通人在熬6年,而博士快的话,4年也能念下来。之前说的那个在杭州当党委书记的博士生,人家是按年薪算的。


所有的公职和体制内的工作,硕士和博士生都比本科的收入多,而且是翻倍,晋升的机会也会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进入到这个赛道。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参与考试的都是考试能力厉害的人,最后公职就越来越难考了。


但是这也是一个好现象,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有这么多有学历的人,总比老一辈的半文盲办进体制的人,要好很多。
内卷是无疑了,但是咱们有一说一,如果外面更好混,学术界更好混,收入更高,谁愿意让那些大专、高中的中老年人当自己的领导呢?这大多都是被逼无奈。


内卷是被逼的,不是博士生和硕士生自己追求的,学到的研究本领,在社会上脱节。除了高校学术界,就只有自己找公司,安家落户的政策中,公职的单位收益更好一些。所以,内卷的效果,是过度的内耗,但是我个人觉得,真正的决策层,需要着这样实打实的人才,对本科生是不公平的,但是对社会,反而是一件好事。


所以,亲爱的,你们觉得,这是一个好内卷吗?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