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简七理财 于 2020-10-24 14:38 编辑 最近的一次直播中,有用户问,在投资中,我到底赚的是什么钱? 是等着别人亏了,赚他口袋里的钱吗? 如果等不到,难道我只有做一根韭菜的命? 你在投资中赚的钱,其实无非是来自以下三个: 别人口袋里的钱、“央妈”的钱和企业盈利的钱。 究竟选哪一个,能持续不断地为我们“掘金”呢?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 01别人口袋里的钱 大家能想到的第一个投资赚钱逻辑,可能是开头里的那个玩笑。 通过低买高卖,赚价格波动的钱。 也就是说,你要永远寻找一个“买入点”和“卖出点”,永远比这个市场中的人要更聪明一些,才能找准完美的时机。 这个方法好像很可行,毕竟判断市场涨跌的指标那么多。 你可能会想—— “买卖多了,总能累积一些经验吧。哪怕赚些小钱,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但如果你真这样做的话,就会发现,因为总想买在最低、卖在最高,所以很容易有“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悲剧。 甚至还会在市场一路向上,急转直下的节点上,不幸成了最后一个接棒者。 你可能也发现了,这个来源的钱可以赚,但难度很大。 02“央妈”的钱 有一些投资经验的朋友会发现,还有一种钱,好像也挺容易赚。 那就是流动性的钱,俗称“央妈的钱”。 每次央妈有一些宽松动作的时候,比如降息、降准、定期投放MLF......来增加货币发行总量,刺激经济。 你会看到,央妈手头的钱松一些,市场就会“庆祝性”地蹦跶两下。 经过这场疫情,你会发现,尽管央妈挺慷慨,但对股市的提振效果,没有大家期待中的那么好。 很简单,央妈希望自己的爱是精确而不滥用。 央妈适度宽松目的,不是为了股市涨起来,而是流向中小微企业信贷,降低它们的融资成本。 希望这些企业在疫情后,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得好、保证就业。 效果如何呢?显然是有成绩的。 这礼拜,中国公布了三季度GDP,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转正的。零售、制造业等不少领域都恢复了元气。 经济好了,也就意味着央行的“手”不会那么松了。 最近央行行长易纲也发文强调,最重要的就是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袋子,不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不值钱了。 这也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央行会坚定保持货币政策的“合理充裕”。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更不要期待中国央行会像美联储一样“大放水”,让A股在短时间内,靠货币增发,来坐上直升机。 我们曾经的确也有过靠流动性推升股市的时候,但上涨的时间都没能维持太久。 这一次,央妈的爱是理性而节制的,不收紧,也不会过分宽松。 因此,这个来源的钱,更像是起了投资风向标的作用:帮助我们探探市场的热度、大致了解宏观经济的趋势,但显然不是能持续“养肥”我们收益的关键。 03 企业盈利的钱 那么,我们投资中到底赚的是什么钱呢? 相比上两个而言,赚企业经营盈利的钱会更好实现一些,也会让你更踏实、能睡得着。 既不总是需要瞄准一个完美的时机买入或卖出,也不用期待着央妈的“照拂”。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投资的钱。 说白了就是,如果你能买到盈利优秀、赚钱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那么你就可以分享到公司本身创造的价值,从而变成你账面上的投资收益。 你可能会说,这就涉及到选股了,似乎是一座难攀登的山。 没有专业知识和一点运气的话,好像很难选中一家可以长期持有的好公司。 一个比较简单、好上手的办法是,我们通过投资股票类基金来赚钱。 基金经理把大家的钱,一起管理,投资在了许多优秀的上市公司股票上。 所以本质上,股票型基金赚的是,好公司长期盈利的钱。 而大部分优秀的基金管理人,追求的都是赚企业盈利增长的钱,用长期大概率获胜的投资方法,来换取收益的空间。 搞懂了从哪个源头赚钱,相当于让我们在投资的海洋中,找到一条正确的“航线”,帮助我们形成一套自己的投资框架,解决了投在哪里,怎么投的难题。 同时,也能约束自己的投资纪律,找到行动的节奏。 方向对了,心安定下来了,才能不瞻前顾后、频繁交易——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亏成二百五。 最后,想和大家说,投资不是一件能立竿见影的事情,看到账面浮动,内心难免波动。 我们当然希望投进去的钱,能够尽快给我们带来回报,但股票类资产需要耐心和时间。 如果把投资看成是一场终生的陪伴,就不会对短期的涨跌过分敏感,知道自己赚的是什么钱,就会更有信心,让它为我们带来长期、持续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