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方也谈理财 于 2020-9-27 21:24 编辑 【我是方也谈理财,十年银行从业者,理财投资践行者,教你聪明地理财。】 今天说说前一阵令人痛心的新闻事件,该事件来源于网上的一段视频。湖北武汉一名14岁初中生,因为玩扑克,被老师请家长。家长看到男孩直接上去打了两巴掌,并且转身离去,引起旁边同学的侧目。男孩低头思考了几秒钟,转身一跃而下,不治身亡。 视频不长,注意到两个细节: 1.男孩母亲扇男孩耳光的时候,就在楼道里,而且是在几位同学的注视下完成的; 2.男孩被扇耳光后,静默了几秒钟,果断转身一跃而下,期间没有任何的犹豫。 ![]() ![]() 看似不起眼的两个细节,足以促成男孩的悲剧,这不是危言耸听。 男孩14岁。 你们可以回想下,自己十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尤其是男孩子——有冲劲,有活力,好冲动,更重要的一些特质是什么? 不喜欢说教,觉得年龄大的人啰嗦,喜欢接触新的事物,对世界充满好奇,甚至觉得自己有了完美的世界观,自己的标准比别人的对,至少比别人的好,觉得自己可以像大人那样处世。 这一系列的因素,融合成了叛逆。叛逆意味着青春期的到来,每个人在三十几岁的时候,会怀念那些脸上长痘的青春期的日子。因为那些是对自己年轻过的最直接的证明,并且是最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自己干过的傻事,至今都能让自己会心一笑。那不是傻,而是纯真的懵懂,是成长的烦恼,是成年后被妒忌,和被羡慕的对象。大部分人都会平稳度过青春期,而青春期的躁动,会影响你的正在成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善加利用,即会奠定一生价值导向的基础。 正因为成长,这里指心智上的成长,才是有希望的。因为成长中的事物,就证明是具有可塑性的,而可塑性就代表着它能更趋于完美,或者说变得更好。 这是一个家长,或者说处于家庭教育一线的家长们必须要意识到的:你在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去摧毁这个成长。以此为前提,在孩子青春期时候的教育方式,就应该是呵护和鼓励。 我为什么没有用“鞭策”呢?鞭策仿佛是鼓励的对立面,既然有温和的鼓励,就应该有严厉的鞭策,否则如何体现“赏罚并重”? 因为有叛逆。叛逆不允许你再“过力”教育。 最近几年,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大众每个人都可以更容易地变成生活的见证者和传播者。因此,我看了太多的“过力”教育。这其中家长的角色是什么?打击叛逆。孩子的角色呢?越打击越叛逆。 叛逆面对的疾风就是“不给面子”。叛逆的孩子,呵护和鼓励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给面子”,也就是让他们感到你是尊重他们想法的人。 而这绝对不是助长,更不是娇惯。很多家长听到我说的建议是去呵护和鼓励青春期的孩子,立马会向娇惯,顺应这些词的概念去靠近。这其实是一种完全的误解。 对的要鼓励,错的要制止,这是家庭教育的底线。而制止在特定的家庭教育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决定,到底是惩罚,是鞭策,还是呵护? ![]() 14岁的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呵护。 呵护的具体做法,其实很简单地就是尊重。 独立人格的形成,我个人认为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趋于进阶阶段的开始。所谓独立人格,其实就是自我意识到,我现在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14岁的孩子正处在这样的阶段。他们内心的需求是要跟“大人”进行平等的对话,但是他们很少有人能够自我意识到,并且去表达给“大人”。这其中的落差,就会用叛逆来填补。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也是合乎逻辑的反应。 因为一切都在成长之中。但是,更加遗憾的是,即使少部分孩子能够去表达出平等对话,得到尊重的需求,也会极少得到大人的接纳。 父母,尤其是父,天然地就有长辈的优越感和权威感,认为儿子就要听老子的。所以,一开始,很多普通家庭就会出现家庭教育的盲点。 这是无法靠自省意识到的需要改进的方面。所以,我在这里只想建议广大的家长,在处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去看到这一点,并且践行“平等和尊重”。 其实,这也恰恰就是很多家长在抱怨的:为什么我不能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对话呢? ![]() 反思事件本身 今天我们谈论的这个事件,其实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得到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 我还记得那则新闻:上海17岁男孩,因琐事与母亲发生争吵,跳高架桥当场死亡。如此事件,时有发生,是孩子太脆弱,还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缺失呢?抑或是要寄希望于学校教育? 我觉得首当其冲地是要从家庭教育去着手改变。 因为,学校教育承载的职能,以及现阶段的国情,还无法做到去细分进行心智教育。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学校教育的老师,从一对多的角色来讲,有难度去按照每个孩子的特质进行心智教育,而青春期的孩子同时要肩负起知识教育的责任。 由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只能做到普遍标准的品德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或许会有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弥补,但是,我觉得心智教育,责无旁贷地还是要寄希望于孩子的另一位老师——家长。 开篇提到的两点: 第一点,当众扇耳光带来的不尊重感对青春期的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更不要说放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与家长来相处了。 第二点,静默的几秒钟,思想在头脑中进行激烈的碰撞,表面的平静掩盖了内心的波涛汹涌。叛逆升级为冲动的反抗,死,是最壮烈的反抗,并且带着捍卫自己尊严的使命,瞬间决堤冲开了理智的最后一道防线。 此时,亲情演变成了对立,导致了孩子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这短短十几秒的视频时间中,孩子经历的心路历程,以及我对此的内在剖析。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整个社会去降低这样的悲剧的发生,直至彻底去解决。或许,从解决一件事开始,一件一件地杜绝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这是我说了这么多的初衷。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去意识到,尊重、平等地与孩子对话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其实道远就在于,作为家长,如何自省,如何意识到我们“过力”了,我们该如何处理同“不听话”的孩子之间的关系? 这或许是我们应该成长的地方,而不是任由这样的盲点存在,而只是到了事情发生以后,才去自责和悔恨……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如果你觉得我写得有道理,就关注我,给我点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