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分离焦虑怎么办?提升幼儿健康“自恋”水平是关键

浏览:309 评论:10
2020-9-25 13:36:16 来自生活资讯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每年的开学季,总能在校门口见证一些“动人心魄”的离别大戏,尤其是在幼儿园的门口。



孩子们或拳打脚踢地挣脱老师的“束缚”跑向父母,或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我不要上学,我不要上学”,部分内敛的则“三步一停留,五步一回首”默默小声抽泣,真是着实令人心疼。

而来送娃上学的有部分父母似乎也并不比孩子好受,扒窗户、蹲墙角、登高望远,看自家的娃还在不在哭,更有甚者,和孩子一样吧嗒吧嗒掉眼泪。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分离焦虑”。最早的时候,婴儿跟照顾者分离,不管他有没有记忆,都会引起焦虑和不安,会有很多很不愉快的情绪,会很伤心痛苦。他通常会用哭、闹这样一些举动来表达他拒绝和亲人分离。

分离焦虑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只不过有的孩子能比较快速、安然地度过,而有的孩子则能哭哭闹闹几个月。这与孩子的健康自恋发展水平是很有关系的

在《童年之谜》这本书中,作者罗尼·索兰提出一个观点:人的健康自恋是一种情绪免疫系统,能保护我们的自体熟悉感,抵御任何挑战这种熟悉感的陌生或差异性,调动起自我适应功能来应对现实。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的健康自恋发展得不错的话,他能在面对陌生感或差异性的时候,保护自体熟悉感,不让自己被恐慌、焦虑所淹没,同时能调动起自我适应功能来应对现实环境,尽快适应。这样的孩子,往往能比较快速、安然地度过分离焦虑。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健康自恋,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健康自恋的发展,以及从健康自恋的角度出发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

一、什么是健康自恋?
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定义自恋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就是一种个体对自我的关注、兴趣与欣赏。



大多时候,“自恋”这个词呈现出负面的色彩,通常在自恋型人格障碍、病理性自恋中常被提及。

在《童年之谜》中,罗尼·索兰将重点放在了自恋的正面意义上,她提出一个词叫“健康自恋”。她认为健康自恋首先在子宫里形成,然后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完善,以保持真实的自体熟悉感。

个体将已经熟悉的人、事物、环境纳入自己的自体熟悉感范畴,在面对未知的、陌生的人事物时,保持一定的警觉性,防止被入侵和伤害,保持自我的整体性。就算偶然被焦虑、恐慌、排斥感等负面情绪体验包围的时候,这种自体熟悉感也可以提供个体一个安全的氛围,让个体能从伤痛中恢复,并适应新环境。因此,健康自恋相当于是一个情绪免疫系统,发展水平越高的个体越能面对陌生环境以及对他人的差异性更宽容。因为他能够确定,自己是安全的。

二、影响健康自恋发展的因素
一般来说,孩子的健康自恋会随着人格的发展逐步完善。但是当出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就会阻碍孩子的健康自恋发展。



1、父母的回应

在婴儿时期,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才能维持自我的自体熟悉感,并且这种婴儿的需要都是即时的。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地感受到并解读出婴儿的需求,并去满足他,婴儿往往感觉是满足的,被爱的。这种情况下,就能建立比较良好的依恋关系。

而有的父母因为自身存在创伤或者个人成熟度发展水平不够的问题,无法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及时回应,就会导致各种不安全的依恋,比如回避型、矛盾型。就会使得孩子的自体熟悉感无法得到很好地保持,孩子的健康自恋就无法形成。

2、恒常性感知

恒常性包括自体熟悉感的恒常性、客体的恒常性、客体关系的恒常性及环境的恒常性。婴儿在8个月的时候会形成恒常性感知,就是知道即使父母离开,也还会再出现。婴儿会把这些熟悉的人事物作为自己拥有的恒定的自体资产,而不会再它们离开的时候认为自己丧失了它们。



这种恒常性的需要,其实就提示我们婴儿需要恒定的照顾者、日常环境、日常惯例等,这些能使孩子获得一种稳定、安全和连续的感觉,这就能发展出比较健康的自恋,帮助孩子对陌生环境或者人事物免疫。

那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儿时期经常更换养育者,或者经常换环境,以及养育者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没有给他形成一些固定的日常流程,就会让孩子感觉到不安全和破碎感,自体熟悉感很容易被破坏,就无法形成健康自恋。

比如孩子们在睡前有固定的睡前仪式,要讲同一本故事书,由同一个人讲,这些看似固执的要求其实就是对恒常性需要的体现。



3、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一种古老的防御机制,通过否认独立性、放弃真实的自体和个体化来发挥作用,同时将自体和客体相融合。

一般来说,共生关系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父母。父母由于自身的创伤或者一些代际传承的影响,需要时时刻刻与孩子紧紧粘在一起,当孩子满足父母的这种需要时,就会得到赞赏。反之,一旦孩子敢分开,父母就会感到惊慌失措。

所以,孩子会不自觉地“不敢分开”,表现出对分离的恐惧,看起来是孩子有分离焦虑,事实上却是父母有这个需要。

处于共生关系中的孩子,不得不放弃自我的独立性和个体化,自然也就无法发展出健康自恋。



三、从健康自恋角度出发,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
孩子入园产生的分离焦虑,其实就是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对孩子的自体熟悉感产生了很大的挑战。那我们帮助孩子度过这种焦虑,也可以从增加自体熟悉感方面入手。

1、提前熟悉环境及老师

据我所知,在孩子正式入园前,很多地方的幼儿园都会设置“半日课”形式,就是孩子只需要去幼儿园半天,由家长陪同,目的也是让孩子对环境熟悉,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

家长可以利用这半天陪孩子入园的时间,带孩子熟悉学校里的环境,比如哪里是自己的小课桌,哪里是洗手间,喝水的吃饭的地方在哪里,给孩子的物品写上名字、做上标记,并告诉孩子这是宝宝的。然后,可以带孩子认识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增加熟悉感。

这样孩子在正式入园的时候,就会有一些记忆点是熟悉的,不至于完全陌生。



2、提前在家中模拟幼儿园生活日常,帮助孩子建立日常惯例

幼儿入园要面对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开启全新的与家中不同的日常生活,所以根据恒常性的需要,父母可以向老师咨询幼儿园的日常流程和时间点,然后提前在家中模拟,调整孩子作息和幼儿园相一致,这样也可减少陌生感。

3、提供孩子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是指第一个“非我”所有物,最早出现在孩童的玩耍中,它不是母亲所给予的,因为过渡性客体是孩子自己发现或创造的。比如当父母不在的时候,孩子把一条毯子、一件母亲的旧衣服或者小玩偶之类的当作一种可以安慰自己的事物,对之投注感情。

在陌生的环境中,有这样一个过渡性客体孩子也会感到自体熟悉感,从而能面对。父母可以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这样的事物,暂时可以让孩子带着去上学。



4、父母自身情绪稳定

如果父母自身有一些分离焦虑的话,就要先做好自身的觉察和处理(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否则孩子无意识地就会承接父母的情绪需要,变得难舍难分。

5、温和而坚定地鼓励

当孩子入学后,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的话,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情,给予温和而坚定的支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直关注着宝宝,约定好时间接送孩子,多给予拥抱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者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不哭。


以上是《童年之谜》这本书带给我的关于幼儿分离焦虑部分的思考。本书中还谈到诸多儿童身上出现的一些现象,以及其根源原因。
推荐从事与儿童相关工作的人士阅读此书,可以从中获益不少。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