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苏轼的理财之路:写出来都是诗,说多了都是泪......

浏览:375 评论:8
2020-8-5 14:35:53 来自记账晒单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本帖最后由 秋天的阳光520 于 2020-8-5 14:39 编辑

e13c0cb0ba264c848a794476a75005fe.jpeg

说起苏东坡,现代人很少有不知道的。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留下了无数千古名作。

但现实生活中的苏轼,其实也和现代的我们类似,为买房发过愁,为理财跳过坑,面对困窘的生活努力开源节流。

一、买房不易

苏轼少年得志,20岁就中进士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他的试卷上批阅:“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之地“,这也是成语“出人头地”的来源。

但苏轼在买房问题上,也纠结了一辈子。房子对他是刚需,但他该买的时候没下决心买,想买的时候买不起,到了47岁,才终于下手在江苏宜兴买了第一套房,也是唯一一套房。就这,还是向弟弟苏辙借了一大笔钱——7000贯。

宋朝的首都汴京房价很高,苏东坡当京官时买不起房子,还是“北漂”一族。后来他当了地方官,还是租房住,连儿子结婚,也是去朋友范镇那里借房办了喜事。

苏轼的薪酬并不低,但他两袖清风,乐善好施;苏家又事儿比较多,老爹苏洵买房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除此之外,苏轼还供养奶娘一家、侄媳妇一家,这一张张口都需要钱来养啊。肩负这沉重的负担,苏轼还谈什么发家致富呢。

现如今,为生活拼搏的青年们,努力逐梦,但也为房价发愁,想想大才子苏轼,我们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同时别忘了提醒自己:“该出手时就出手,莫待全款变首付!”

二、努力开源节流

01.严格执行预算

北宋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权力很小,宋朝常用来安置贬降官员,俸禄也少得可怜,朝廷只提供微薄的实物配给。

在《答秦太虚书》里,苏轼写道:“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意思是说,刚到黄州,收入低,人口多,开支大,我很忧心,只能痛下决心节俭,每天日常开支不超过150文。

黄州物价不高,但七八口人之家,每个月的开销不会少于4000文钱,节俭已成为当务之急。

但为了把生活过下去,苏轼制定了严格的预算:

先清理好全家的收入,平均分成12份,每个月用一份;每月初,他拿出4500钱分作30份,分开装好,挂在房梁上。每天早晨,取一份作为全天开支。

48a72fc307474199a5a275949d7f934d.jpeg


他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绝不胡乱消费。每天的钱,只能剩余,不能超支。每天的结余,都放到竹筒里,用来应付意外开支。
由此可见,苏轼算是有了早期的现代储蓄观念的人了。


02.自己做饭,控制消费

苏轼爱吃,在黄州做官期间,为了在控制开支的同时,能享受美食,他创造出了一些名菜。

比如著名的“东坡肉”,他的《食猪肉诗》这样写道: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5348e04f39bb47e9a4faed8b701b6779.jpeg


苏轼没有看不起这些“富者不肯吃”的便宜食材,亲自下厨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节省了开支。这也归功于黄州食物价格低,“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鱼稻薪炭颇贱,甚为贫者相宜”。

他被贬惠州,发现当地经济落后,无法吃到羊肉。他想出了个法子,买别人剔了肉的羊脊骨,用酒腌渍,再撒盐烤到微焦。他笑着说这味道比得上吃螃蟹啊。这羊脊骨,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羊蝎子啊。

40b637ec98474c74a64048c4084c2bd3.jpeg


现代人说要开源节流,离不开节省吃饭开支。在家吃饭,既干净卫生,又节省开支,可谓节流的必要选择啊。

03.努力开源

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从官衙申请了几十亩废弃的土地,带领全家人开荒种地,种地的收入,用来补充收入,应付日常开支。

历史总是在重演,那些年,才华横溢的苏轼大大也跳过理财坑,攒过零花钱,他的经验与教训,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