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拼尽全力,孩子却拼命想逃离,究竟错在哪

浏览:187 评论:3
2020-7-10 22:56:40 来自生活资讯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宋倩原本是区重点中学的金牌物理老师,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即将高考的女儿乔英子,事业有成的她果断辞职,当起了补习班老师。

为了保证女儿营养健康,她每天早早起床做早餐,不惜价钱买来名贵的海参和燕窝,给女儿补脑补身体 。

为了女儿优秀的学习,她给女儿制定了时间安排表,精确到每天每分钟 。还主动从学校要了各科成绩动态图,帮助女儿查漏补缺。从试卷选择到疑难解答,她都全程参与。

宋倩认为女儿乔英子就是她的一切,无微不至地包办了女儿的学习生活。可以说为了乔英子,宋倩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心血。在别人看来她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妈妈。可没想到的是最后英子忍受不了,离家出走,对宋倩说:“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其实,这样的事例不仅出现在电视剧当中,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少。父母为了孩子可以说是拼尽了全力,用尽了心血,可是孩子却拼命地想逃离。这究竟错在哪了?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爱孩子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面。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听话懂事,学习优秀,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殊不知道这样的高期待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孩子心生畏惧。

知名作家丽莎·舒格曼认为: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养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养具备自我调适能力,能够勇敢、从容、乐观地应对生活带来的所有挑战的孩子。父母能够传授给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跌倒”以后可以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丽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专栏《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顿环球》畅销书作者,她当了十几年的小学教师,且育有两个孩子,在育儿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她把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写成《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


在这本书中,丽莎·舒格曼指出了我们在教育孩子上面可能存在的误区,并且给出实用性建议,从而帮助我们平和亲子关系,促使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

一、误区1:孩子一旦落后,就永远赶不上其他人

在生活中,不难听到这样的话:“xxx考了满分,为什么你只考了90分。”“x'x'x家的孩子画画得了一等奖,你怎么就不会画呢。”“xxx一回家就会帮妈妈干活,为啥你只知道玩。”

我们总爱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其他人做比较,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起关心孩子是否真的感到快乐,更为在意的是孩子能否表现出色,或是比同龄人优秀。我们总是逼着孩子一定要学好某样东西。

然而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其实这更多的是父母的好胜心在作祟,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

丽莎·舒格曼认为怀有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无须为此耿耿于怀。我们需要是记住三个不同:孩子的能力特点不同、发展节奏不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不同。

在《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一书中,丽莎·舒格曼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她的女儿雷莉在八年级之前还只是会简笔画,但丽莎·舒格曼并没有特意拿她女儿和其他会临摹静物的小朋友作比较,而是让她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小提琴和滑雪。但没想到的是她后来在艺术上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高三的时候还被举荐成为了美国国家艺术荣誉学会的成员。

放弃那些无谓的比较,给孩子一些时间吧,让他们慢慢成长起来。

就像龙应台在《孩子,慢慢来》中写的那样:“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二、误区2:想让孩子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报更多的兴趣班

为了孩子的将来,很多父母不敢有一丝松懈,给孩子报了非常多的兴趣班,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

父母总认为多学点是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处。然而殊不知这样高压之下,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没有时间,没有自由,孩子容易产生坏情绪,做出过激的事情来。

在《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一书就提到,有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每个周末不仅要参加足球巡回锦标赛,还要参加三场舞蹈表演以及两场曲棍球比赛。她的身心已经疲惫到了极点,最后一个罢学作为抗议。

丽莎·舒格曼把孩子比作是一台小型散热器,必须及时排气才能保障其身体内部维持稳定的运转。所以要给孩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来缓解压力。给孩子报兴趣班时,要遵循这么一个原则:数量上做减法,质量上做加法。



三、误区3:智商比情商更重要

父母总是教导孩子:“在学校要好好听课,考试要争取好成绩,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在父母眼里成绩至上,往往忽视了情商的重要性。

丽莎·舒格曼认为高情商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交流,降低焦虑和压力,化解冲突、增进人际关系、与他人共情,并有效克服挑战。

丽莎·舒格曼从事了教育工作多年,她亲眼见到孩子在家长的高压之下,心灵饱受摧残。有不少孩子患上了饮食功能失调、焦虑、睡眠紊乱甚至是抑郁症。

根据儿童心理研究所调查,美国18岁以下患有或者曾经患有诊断性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数量高达1710万。

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感也尤为重要,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父母倾尽了所有,孩子却想逃离呢?归根结底还是父母太过于功利,只想让孩子听话,成为一个学习优秀的人。可是却很少关心孩子想要什么。如果你真的爱孩子,那就请让孩子真正像孩子一样长大吧。

你如果你在育儿路上也碰到了一些难题,不妨看看《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