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账讨论]

保本理财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浏览:1311 评论:2
2020-6-16 11:27:20 来自记账晒单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01
最近买余额宝的人肯定有点郁闷,因为余额宝收益每况愈下,已经到“惨不忍睹”的地步——目前七日年化收益甚至还不到1.5%,当年一万块钱一天利息有2元,现在才4毛!


余额宝近半年七日年化收益走势

买银行理财的人更郁闷,余额宝好歹还有收益,银行理财直接亏钱了……

打开招行APP,你会发现该行的一款理财产品——代销季季开1号,产品的风险等级是R2(较低风险),近一个月年化收益是-4.42%,目前单位净值仅为0.9988。



虽说该产品是代销产品,但是发行机构是招银理财,也就是招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所以这锅招行甩不掉。
招行的季季开2号也是一样的情况,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为-0.73%,目前净值为0.9994。



无独有偶,前几天,平安银行的“N天成长”系列产品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原因同样是产品亏钱了。其中180天成长理财产品近一个月年化收益为-9.34%。



那些无脑买入的小白投资者哪见过这阵仗,于是二话不说,直接投诉。下面是某位投资者对平安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诉:



投诉理由也是标准小白认知,说自己买的产品亏钱了,理财经理没有管好我的血汗钱,自己猜测这钱没准被拿去炒股了,这是玩忽职守啊,所以我要求立即退出所有资金,并且弥补收益损失……

这位大兄弟亏了钱,心里不爽可以理解。只是这个投诉实在有些逗,R1级别的理财才是基本保本的,R2级别只是低风险,不是无风险。

这个产品的说明书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也就是说产品既不保本,也不保收益,只要银行没有违规操作,比如合约里说好不能买股票,你却去买股票亏钱了,那最后不管盈亏,都是正常的。

你别说,搞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投资者还真不少,黑猫投诉(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上搜索“平安银行理财”,一共出来256条结果。



投诉理由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平安银行欺骗消费者,低风险理财巨亏”之类的。

之所以会产生投资者认知和理财现实之间的强烈背离,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买银行理财,就是冲着“稳赚不赔”、“保本保收益”去的。

在很多人眼中,银行总是安全的,银行飞单不一定安全,银行自产自销的理财总是安全的。这种概念不仅是历史原因自发形成的,更是无数银行客户经理反复“宣传”的结果。

很多客户质问之前“忽悠”自己买理财的客户经理:你不是说银行理财不会亏的吗?现在打脸怎么说?

02

现实中,部分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指标,向客户口头保证“稳赚不赔”的行为固然需要整顿,但作为投资者,我们也应该改变一个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保本保息的理财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次很多银行理财出现的亏损幅度,其实非常小。年化收益-4.42%,-9.34%,看着挺吓人,但并不是真的亏了那么多,而是那最近一个月的跌幅,乘上12个月的结果,所以叫“年化”。

除以12,最近一个月真实亏损也就是0.37%、0.78%,10000元也就亏了几十元,真不是什么大事,很可能再过一个月就能赚回来了。

虽说亏损幅度并不大,但这样的事以往确实没发生过。

这次银行理财集体亏损的原因,也不复杂,就是近期债市大幅回调的连锁反应。这类准固收类理财产品,主要投资的都是债券,债市大跌,难免净值也跟着回撤。最近一个月,债市真是惨不忍睹,中证纯债指数近一个月收益为-0.65%。


中证纯债指数近一个月走势

目前市场上的800多只长期纯债基金,涨跌幅的中位数为-1.18%,只有15只产品没有亏损。。意味着你随便买一个纯债基金,过去一个月都要可能亏了1%+。

注意,我说的是历来被认为走势最稳健的纯债基金,而不是可以投资股票的债基。

这类R2级别的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跌幅还小于大部分纯债基金,主要是因为除了债券,还配置了一些货币市场工具,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纯债基金+余额宝的组合,跌幅自然小一点。

但最近债基持续大跌,很多人跑力哥后台诉苦,说怎么办,怎么债基也亏那么多,要不要撤……大家只是觉得亏钱肉痛,压根没想去投诉基金公司要求赔偿,这是因为大家知道净值型的债基,本身就有下跌的可能。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认知偏差的问题,大家就是觉得银行理财不应该亏钱。

另外还有一个催化剂。除非是有封闭期的债基,否则一般债基亏了你随时可以卖出,但是银行理财一般有一定的锁定期,比如招行季季开1号,锁定期为3个月,平安的理财产品则有不同的锁定期,锁定期不到,你根本不能提前赎回。

很多人看到亏钱了,却不能马上卖掉止损,只能看着钱一天天变少,心里就更恐慌了。

03
这次的银行理财亏损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其实2009年之前,银行也卖过很多高风险的理财产品,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银行理财亏得吓死人,甚至有些结构性产品还出现大户本金亏光倒欠银行几百万的荒唐事,就和前段时间中行原油宝事件一样,都是制度设计潜在BUG+极端市场行情下的产物。

此后,银监会对银行理财严加管理,基本都能保证本息安全,当P2P时不时暴雷,信托也逐渐去刚兑后,银行理财虽然收益低一些,但依然稳得一批,所以很多人买银行理财时就会偷懒,觉得不管买什么类型的产品都稳赚不赔,习惯无脑买。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风险和收益必须要匹配而不是乖离,否则长期看,金融市场的利率定价机制就会失效,最终伤害的是整个金融业的效率和全社会的福祉。

所以这两年,让投资者风险自负的去刚兑浪潮也成了银行理财的发展方向。

别说银行理财了,就连货币基金,都出现了净值型产品,也就是和股票型基金一样,净值上涨,赚钱,净值下跌,亏钱。

货币基金的净值有没有可能下跌呢?不是没可能的。

现在大家理财时,脑子里一定要有一根弦:所有固收或准固收产品,能100%确定保本保息的,只有银行存款,而且是单一银行50万以内的部分,超过50万的本息,也没有100%保本一说。

除此之外,包括银行理财在内,没有任何固收产品能给你这个保证。就连过去一直被看成高大上非常稳的信托产品,这两年也不断出现无法按时兑付的新闻。

从中江信托到安信信托,再到现在的四川信托,基本都处于平台整体暴雷的状态,要知道中国一共就发过68张信托牌照,非常金贵,而且信托投资门槛100万,这波收割的就是中产和富人了。

另外固收类私募的资质和债权质量普遍比信托更差,雷得更多。你说信托老板是不是也玩的是收割投资者然后跑路的套路呢?

也不是,人家就是放出去的钱很多都收不回来了。为啥收不回来?你看看现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什么模样,还不明白吗?

所以大家以后要想保本保息高枕无忧,就买银行存款。然而现在很多小银行高息揽储的银行+产品也在不断整顿下线,还在卖的利率也越来越低,越来越鸡肋。

如果你嫌利息太低,还想赚更多,就得冒风险。如果还想买其他非标固收产品,就要脑子里多一根筋,不是保本保息的,哪天亏了雷了,都别太惊讶。

如果不想承受非标固收产品的这种突然给你雷一下的风险,就要买净值型的标准化证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金,但一样要承受净值可能下跌的风险。

这对投资技巧和投资心态的要求更高,比如必须长期坚持正确的基金定投策略。总之,未来理财难度会越来越高,对不懂理财的普通人会越来越不友好。

如果你啥都不懂,最好老老实实存银行,别起贪念,就不会被收割。但又无法忍受银行存款的低收益,那就要好好学习,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再玩那些高风险的理财。

如果对自己学理财的资质没信心,或压根没时间学理财,还想靠理财多赚点,还有个办法是接受靠谱的三方理财机构的专业付费服务。

有两点注意。

一是必须是独立的三方理财机构,而不是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任何金融机构给你配置的理财经理。

且不论专业能力如何,屁股决定脑袋,很难要求对方不考虑自己的恰饭问题和业绩压力,全心全意为你提供完全客观公正因人而异的理财建议。

二是你必须得付费。

很多名义上的三方理财机构,不向你收费,或者只是象征性收个几十块钱,那人家靠啥恰饭?理财服务本身就是很昂贵的专业服务,人家养一堆本科研究生甚至海归高学历的CFP/CFA理财师,只能靠给你提供理财产品的佣金赚钱。

那他到底是推荐最适合你的理财产品,还是推荐返佣最高的理财产品,这就很难说了。

就像最近兴起一波之前一直死命推荐指数基金的大V,突然改成大力推荐主动型基金,且不论指数基金和主动型基金到底孰优孰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主动型基金的申赎管理费率普遍高出指数基金一截,推荐主动型基金,能获得的分佣肯定更高一点。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人家从你手上直接收钱,你就是真正的大爷,人家会想方设法站在你的立场上满足你的理财需求,而不是当你韭菜拼命收割。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