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慢兔 于 2019-12-11 20:38 编辑 大学中有一段时间,和室友兼职晚归,发现晚上逛超市真是一种福利;不光能让一天的疲惫得到暂时的放松,而且还能遇到超市打折,熟食、面点区的5折清货甩卖,常常能让我花一份钱买到两份东西。所以当时常与室友相约晚上采购。恰好学校对角线的马路上有一家三层楼的大超市;于是每晚八点或八点半两人准时现身超市。如今回想起来,原来早在十几年前的读书时刻,对性价比的追逐,对兜里钱财的节省就已经深入我心。然而在过往的岁月里,又是什么导致了我的遗忘呢? 或许是工作后有了固定的收入,也或许是随着职场的摸爬滚打,收入尚算取得了些许增长;亦或是工作了一天的劳累,早已觉得晚上逛超市不再是享受,而是折磨。况且晚上能有什么好东西呢,打折=不新鲜=卖不掉=保质期短等等;好像时间充盈起来的已经不再是我的荷包,还有日益膨胀的自我和与日俱增的消费观念。便宜无好货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个人行动的圭臬,但这是真的么? 一个偶然加班的晚上,归家途中路过超市,兴致突起的进场采购,却被里面的人潮所吓倒;在我认为早已临近打烊,本该人烟稀少的卖场还是人头攒动。尤以面包、甜点区和熟食区为最;耐不住好奇之心的向人群靠拢,不意外的听到了如下种种对话。“今天面包没有买一送一活动吗,今天的熟食不打折吗?”伴随着各路疑问的,是对应员工高低不断地应和声以及对各种食材价签的处理。于是我亲眼目睹了原价8元的糕点挂上买二送一的价签;原价7元的早点被打上5折sale的红签;还有架子上那几只姿势各异的烤鸡、烤鸭,早已被人虎视眈眈的围住,只等打折价签一出的伸手。我更是当仁不让的一下手拿了3个自己最爱的水塔糕,原价21元的糕点,最后只付了10.5元,很赚对不对。所以,在这么一刻,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了解过身处的这座城市,白天光鲜亮丽的白领,出入高级餐厅,随手拿铁、摩卡,自觉一天一杯星巴克乃是标配,这是城市的明艳色;但傍晚收摊的菜市,即将打烊的超市,汇集的熙熙攘攘等待打折、等待半价的人群,这是何尝不是城市的生活色。所以,你接触认识了解了城市明艳的一面,但嗅到了夜幕下最原始的生活气息么? 生活比我们想的辛苦,赚钱也比我们想的要难 拿着5k的月薪,我眼里看到的一定是月薪8k/1w;拿着1w的月薪,我一定展望的是月入2w、3w,原谅我对过往生活的选择性遗忘,手握1万块的我,多少对曾经挣3、5000的日子的记忆已经模糊淡忘。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出现在你身上,拿着5K,我觉得自己周围人所有人都是5k或是更高,这样的立足让我看不到月入1k,2k甚至更低人的生活。就像“善良”如晋惠帝的“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看不到让我们无法共情他人的辛苦,只懂垂怜自己的辛劳。我们忽略了什么?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4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家庭人口;我们将这个数据平均到月,意味着每个月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294/6=2549元,所以这样的一个人均水平,是不是让你大吃一惊,竟然这么低?而即便是咱们超一线的北京、上海等地,上半年人均收入也不过30000+元,是不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另一层面,就2016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在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学本科教育程度的占6%,大学专科占7%,研究生占1%,也就意味着共计14%的6岁及以上人口受过高等教育。当我们口中说着本科生遍地找,研究生一把抓的时刻,我们真实的高等教育覆盖率不过14%。所以,正确认识现状,利于正视我们的生存环境及自身定位。 收入比我们想的要少,支出却比我们想的要多 每到月底盘账时,总恨不得把自己的账单看穿,总试图找出是否有自己的账务遗漏,好让结余多一点,再多一点;而友人一直自以为的2000-3000低消费,最后盘点却发现花了4000-5000大洋。花钱好像永远比赚钱更简单,天天睁眼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个都需要银子去买,而挣钱,却步履维艰。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看着周围人的高收入,久久的囿于自我怀疑中,同样的一颗脑袋两只手,为什么人家挣得就是比我多呢?懊恼ing~~~后来终于走出沮丧情绪,真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惨淡的收入,开源节流两手抓。 所以,极大化主业效用,在上班的时间里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同时努力提升职业本领,使自己不至于陷入“本领恐慌”的泥潭而惶惶不可终日,保证无论外部经济环境好坏,自己赖以谋生的饭碗坚不可摧—纯金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将特长变现,作为增收的燃料助推器。另一层,控支节流也必不可少,晚上8点的超市没事儿也是可以多转转的;日常家里的厨房也是可以多光顾一下的,毕竟那是你的战场,而外食外卖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习惯改改也是极好的,至于费钱的拿铁因子放弃也罢。毕竟钱不好挣,能省一个是一个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