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接到朋友雅莹电话,吐槽女儿糖糖有了吃独食的坏毛病,这让她很苦恼。 咋回事呢?雅莹的女儿糖糖3岁了,喜欢吃鱼,平日在家大家伙都是紧着她吃,也没觉得有啥问题。结果前几天亲戚们一块吃饭,上来一道红烧鱼,一个亲戚夹了一口,糖糖就指着他哇哇大哭,死活不让他吃。雅莹耐着性子跟女儿解释,糖糖咋也不听,就是不许别人碰这道菜。 周围亲戚的诧异眼光,让雅莹尴尬极了,尤其是一个婶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小小年纪就这么独,长大了还得了…… 孩子爱吃独食这个问题,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切身体会。为啥孩子会认为她喜欢的别人就不能碰呢? 《正面管教魔法书》给出了答案,这是理所应当的心理在作祟。换句话说,孩子表现出的所有恶劣行为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很多时候不良行为是孩子为了争取归属感和地位感而有意采取的,要想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必须对症下药。 《正面管教魔法书》的作者艾米·麦克瑞迪,是美国著名早教专家,美国正面管教育儿机构创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发起人之一。本书融入了作者自身20年的实践经验,被称为0~12岁正面管教育儿理念标杆之作。书中的32个“良好行为养成术”,在帮助家长们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育高品质、受欢迎的孩子上有奇效。 01 孩子为何会有理所应当的心理?近些年,很多孩子无乱年龄大小,总是认为父母应该对他们百依百顺,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这种理所应当的心理就像一场瘟疫,不断侵蚀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妨碍孩子释放潜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那么,为啥理所应当的心理会蔓延成灾呢? 第一,赞美教育的流行,让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1969年《自尊心理学》的出版,引发文化革命,掀起自尊运动的潮流,赞美教育开始流行。即便孩子表现的很糟糕,也能得到赞美,久而久之,孩子越发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接受批评或指责,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要被表扬或者赞赏。 第二,父母的过度养育,助长了孩子理所应当的心理。 现代教育号召父母参与孩子的生活,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多父母都犯了过度养育的错误。
第三,社交媒体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让孩子难以全面的看待世界。 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习惯于发朋友圈分享生活,从晒吃、晒喝到晒照片、晒心情,朋友圈的点赞让孩子感觉“世界绕着我转”,自己应该拥有最好的东西。 02 纠正孩子理所应当的心理,必须要满足其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理解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对纠正孩子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心理非常重要。 孩子的归属感,来自生命中重要的人的积极关注;孩子的地位感,来自他对自己的能力及贡献的确认。 当孩子通过正面方式难以获得归属感和地位感时,就会不自觉地通过哭闹、使性子、发脾气等负面手段去获取。比如,有的孩子叛逆、打架,有时候只是因为缺少来自父母的关注。 换句话说,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在于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父母想要防止孩子行为偏差,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就要以积极的方式去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 03 通过“身心灵时间”的方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美国正面管教育儿机构Positive Parenting Solutions.创始人艾米·麦克瑞迪,根据20年的经验总结出一套称之为“良好行为养成术”的育儿方法,这些方法既能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又能预防孩子的不良行为和理所应当的自私心理。 在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时,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是“良好行为养成术”中的“身心灵时间”。 所谓“身心灵时间”,就是指父母双方每隔一两天就留出1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在这段时间里,父母集中自己的身、心、灵,全神贯注地陪伴孩子,不去理会其他的事情。 比如,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专心让孩子吐露心声,耐心倾听孩子的思想和愿望;或者给予孩子你全部的注意力,全心全意地陪孩子做她喜欢的事情,玩她喜欢的游戏。 “身心灵时间”的好处在于: 一是能增强孩子的归属感,提升孩子的地位感和自信心。孩子能够决定自己做什么,让父母陪自己做什么,清楚父母能倾听他的内心,理解他的喜好,就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二是父母给予了孩子无条件的爱以及专注的陪伴和关注,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时就不容易产生内疚感。尤其是那些忙于工作、无法陪伴孩子的父母,对于孩子总会感到内疚自责,就会想方设法地补偿他,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很难开口拒绝。 三是节省了父母的时间,让父母享受到更多的育儿快乐。“身心灵时间”预先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关注,让孩子知道在合适的时间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就不会为了吸引父母注意力而故意产生不良行为,父母也就不需要再花时间处理孩子的恶劣行为了。 使用“身心灵时间”的几点建议: 1、每天抽出10-15分钟时间,全身心投入地与你的孩子相处。 切忌心不在焉,一边陪伴孩子,一边做别的事情,“身心灵时间”内给予孩子你的全部注意力。如果遇到突发事情,必须要分神,马上告诉孩子实话,比如,妈妈知道宝宝想要我陪你玩,妈妈很乐意陪你,妈妈会给予你我的全部注意力。但是现在妈妈有事情要处理,能不能给妈妈10分钟,处理完妈妈就可以全身心陪伴宝宝了。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同意的。 2、孩子年龄较小时,渴望父母更多的定期关注,可能会抗拒“身心灵时间”的结束,相方设法吸引你的注意力。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尝试每天安排两次“身心灵时间”,另一方面可以事先想好一个稍后可以继续进行的活动。 3、“身心灵时间”随时随地可以展开。 可以是旅行途中,跟孩子一起讨论看过的风景;可以是叫孩子起床时,做一个抢枕头的游戏;可以是接孩子放学路上,听孩子讲讲一天的活动;可以是睡前,与孩子一起阅读一本书...... 4、倾听孩子时,时刻关注他的肢体语言。 孩子偶尔也会口不对心,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候说的是一个意思,肢体语言表达的却是另一种意思。因此,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比如紧握的拳头、颤抖的双手、眼中的泪花、皱起的眉头、不安的眼神等等,这些都能给父母有关孩子真实感受的线索,帮助父母知道孩子真正想的是什么。 5、一定要告诉孩子,你很享受与他一起度过的“身心灵时间”,让他明白你已经给了他所需要的关注和地位。 比如,“身心灵时间”结束后,告诉孩子:“跟你一块玩真开心!明天我们一起做更多的游戏,我好期待呀!” 通常情况下,通过“身心灵时间“的方法,孩子的心理需求就能得到满足,为寻求家长关注而出现的不良行为就能显著减少,孩子也就更能保持良好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曾说:
|
已有2人评分 | 社区积分 | 理由 |
---|---|---|
黑魔导女孩 | + 66 | 感谢分享,赞一个! |
总评分: | +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