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格格321 于 2019-9-15 09:50 编辑 1. 昨天下班后看了一个法国电影<吝啬鬼>,同样是法国人,比起葛朗台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讲几件吝啬事情: 1).牙膏掉下水道后弄出来要接着用; 2).吃饭不开灯,要蹭外面的路灯 3).演出服要借别人的,鞋子再不合适也要硬挤进去 4).不参与退休同事的捐赠(类似随份子) 5).不交物业管理费 6).约会蹭免费的饭,蹭不到就想办法逃单 7).为了0.03元,会和收银员对峙 更离奇的是和前女友羞羞时为了省钱用的过期的保护措施,于是有了个闺女… 他拥有着24万欧元,便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穷人,这是为什么呢? 男主角之所以对金钱有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原生家庭,父亲购物没有节制和计划,造成家庭的入不敷出,他妈妈对此特别不满,他妈怀着他时就教育他以后坚决不能像他爸爸一样。 他对金钱的接近一毛不拔的使用是胎教时就形成的。只不过这种被要求的节俭变成了难以想象的吝啬。 2.原生家庭贫富的影响力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的性格。 回想一下,成年后的我们,许多行为举止都是为童年时期所受的影响买单,而这个影响的通常都被归结于原生家庭。 最近电视上又开始了新一轮滚动播放<欢乐颂>,女主之一樊胜美,在第一季中获取了不少观众眼泪,吸血鬼似的原生态家庭,使得樊胜美有着追求金钱的执念,因为她有着这样的包袱: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没有天生好命,只想着努力嫁好。哪怕是买高仿的包包,也要让自己看起来光鲜亮丽。 这种假装起来的富有其实就是原生态家庭的贫穷带来的副作用。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当年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她说自己小时候很受影响。自己想学唱歌家里没条件让学,想买漂亮衣服也不被允许。 等到我们都工作了,有工资了她发疯般的购物,好像小时候贫瘠,只能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用超级消费才能治愈。 还有找对象,就明确的找有钱人,她说她不能让她的孩子在受她受过的苦,经历她的经历。 结果是,在婚前一次急性阑尾炎住院后,她知道了存钱的重要性;在婚后和婆婆的千百回合战斗,她知道了钱只有自己挣得花起来才有骨气。 不同家庭财产不同,教育出的下一代金钱观念不同很正常。同一家庭,对男孩女孩通常也有不同教育。比如以前的重男轻女,好吃的好喝男孩会有优先使用权,由此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女孩通常会更自卑。而现在"穷养儿子富养女儿",长大后的女孩反到更容易物质。 3.过得不好,都是原生态家庭的错 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过的好不好都是取决于原生态家庭的贫富吗? 科学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我们不能否认,原生态家庭贫富环境对我们的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确实有影响,但是不是决定性的。不然怎么会崛起那么多富一代,他们的父母辈也很普通啊。同样,为什么会富不过三代?按说殷实的底子可以代代传啊? 在我看来,原生家庭是“表”,再生家庭是“里”。 条件好的原生家庭可以辅佐再生家庭,短期里可以供血给再生家庭,但是再生家庭能不能成长起来,还是要看自己有没有造血能力。 条件不好的原生家庭,确实会给再生家庭造成成长阻力,有时候这种阻力根本无法改变,但是是否考虑要改变自己呢?是否需要把自己变得更加强壮,以便抗衡它呢?是否需要把自己变得更优秀,从而不让自己的孩子受伤害呢? 原生家庭并不是左右我们富有与贫困的影响因子,因为路在我们自己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