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许多人的眼里,银行=安全,所以银行理财产品是大伙儿都比较认同的一种比较安全的投资品类吧! 不过,我们也听说过银行一些产品爆出“零收益门”和“负收益门”,难道这银行理财安全性不牢靠? 理财投资基本原则之一,“不懂的不投”。 “银行理财产品”是否安全?认识它应该是第一步。 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在理产产品这种投资方式中,银行只是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双方承担。 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理财服务。接受客户授权管理资金,其结果收益是正还是负都是未定的。投资第一原则,本金安全。即使是这“众所周知”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也是要避免踩坑和掉入陷阱的! 如图,各类投资产品的风险程度,“银行理财”从上到下占据了“高中低”三栏。 银行≠安全,“风险即坑”。数数 银行理财”的10大坑。 若你刚好想买,了解陷阱在何处完美避开是上策。 1:银行理财产品可能会亏损 这几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可以说很火爆,一是因为收益率比定期存款高很多,二是因为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 大家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普遍印象也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整体上没错,但也不是绝对的。 就如前边说的,去年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因此,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要避开一个认知的坑,那就是它并不一定“保本”。稳赚只是传说,也有产品到期后可能得不到预期收益,更甚至连本金也不保。 2:买银行理财产品要注意募集期、清算期,这两个会让理财收益被“摊薄” 通常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在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计算或者不计息。如果我们买入时间较早,而那个产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较长,那么我们的实际收益率就会被拉低。 比如:一款预期收益率高达5.5%的1个月期限理财产品,从9月26日开始销售,10月7日才结束募集,10月8日起算利息,30天到期后,又有10天的清算期也就是说,购买的这款产品,空档期是22天,这20多天的空档期,实际上就是“摊薄”了购买者的实际理财收益。 3: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我们也时常看到一些收益率“诱人”的银行理财产品了,在界面上展示的预期收益率甚至高达到15%。但是,请注意“预期”两个字,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因为预期的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到期的收益。 因此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不要光盯着收益率,产品中影响我们最终到手的收益才是更需要关注的内容。 4:银行理财产品的评级不见得靠谱 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相关的风险评级。这些评级也基本是银行自己评定的,并非是第三方机构评的,参考意义并不大。 5: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提示必须看清楚 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内容丰富往往长达十几页,但是对于产品的本质风险揭示甚少,大部分是营销性质的语言,而非客观的深度分析。 有些风险描述太专业甚至都是各类专业术语,让人不容易看懂。 6:产品的资金投向需明确 无论何种投资,都需要知道"钱是哪儿来”的,也就是产品怎么赚钱的,怎么收益的。从银行理财产品分类来看,有债券型、信托型和理财挂钩型。产品的资金投向直接与产品的风险挂钩。如果是债权类的,这样的理财产品风险就低;如果股票基金类的,这就有了亏损的风险。 7:有霸王条款的产品,不入 比如,“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 8:产品是谁的?银行自己的还是代销的 在银行渠道里,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自发的,但也有银行作为代理销售其他的理财产品。 “银行作为投资者的代理人……”委托代销的,还是直接找商家更稳妥。 9.超高收益一般都是虚的 收益与风险挂钩,收益率越高,风险越大,更高的也只能是营销的噱头了。 10.潜在的费用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计算公式为“理财计划预期投资收益率-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等。一个“等”字包含多少内容,弄清了才好。 弄清楚上述10大问题的内容,相信也就能很好的避开银行理财的陷阱了。 银行理财作为投资渠道中的重要一员,选择前也还是要厘清下产品的内容与本质,评估并认知其风险是真真重要的。 理财理生活,理财投资为增值保值,不做与目标相违背的行为。风险来源于你的未知,那么就先学习在投资就是铁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