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新媒体组的畅畅。 我发现,管钱这件事,大家都挺喜欢“抄作业”。 如果身边遇到一个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问一句:那现在买什么好? 不过,高手的方法,到底怎么借鉴才真适合你,也有不少门道。 今天,和你分享2个我身边的真实案例:高手怎么管自己家的钱? 01 A君:某证券公司资深研究员 某细分行业的明星研究员,业绩领先 相比于追求高收益,A君在分享中更强调,本金、尤其是先赚本金,在投资中的重要性: “如果本金不多,哪怕遇上年赚10%的好机会,收益也是杯水车薪。” 他的个人经验是,自己的第一桶金,自然是靠不错的工作收入赚来的。 作为一个跨专业择业+同龄人中升职加薪速度超群的人,他非常直接地表示:工作头5年,要保证你的工作收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等有了这笔钱,再安排后续投资,会自如很多。他的分配顺序如下: 首先,跟绝大多数人一样,住房也是他的首要需求。 不过,家中刚添二胎的他,并非新购,而是为了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做置换。 除了这笔预留的住房改善款外,他对剩余资金的安排,是:
这听起来,也过分保守了,一点都没有我想象中,金融从业者叱诧风云的样子。 按A君自己的解释,一来受行业限制,他无法直接参与股票投资;二来本职工作已经很忙了,并没有太多工夫盯盘交易。 相比之下,他觉得基金,是更适合上班族的投资形式。 不过,再怎么说也是业内人士,A君对于基金的筛选标准,可是很严格的:“我只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 例如此前,他在筛选一些高科技细分领域的相关基金时,就不仅会关注基金经理人的投资经历,甚至还会看学历背景和过往从业经历。 比如,他分享的一只行业主题基金的基金经理,甚至曾经在这个高科技行业的知名外企中,工作过很久。这样复合型的背景,才更“看得懂”高风险的新机会。 当然,这样的专业能力,和对行业的洞察力,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太难了。 所以,A君的建议是,与其参与高难度、波动大的投资,不如选择指数基金更加牢靠些。 B君:某资深保险经纪人 从业10余年,为超过100户的家庭配置保险 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保险经纪人,还是巧舌如簧的营销高手。 但实际接触后才发现,B君真不一样。 没有急功近利的推销,也没有花里胡哨的案例分析,他反倒很真诚地说:“普通人,也别花太多钱买保险。” 可能是出于职业习惯,他对于家庭资产的配置,也是按需求来倒退投资方向:
但最近,B君除了以上4类投资外,还开始关注带养老社区的保障产品了。 除了考虑未来父母的养老,40多岁的他也开始规划自己和太太的养老。 带有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也进入了他的考察范围。 作为专业人士,他分析并考察了国内2个领先的养老社区。 在经过实地调研,产业分析和专业测算后,选择了有符合背景,包括地产集团经验的某家保险公司的产品。 除了专业投资向的测算,真正在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他对于养老需求的判断。 “除了老年护理服务外,作为社区,周边配套、绿化设计等实际体验,也很重要,而在这方面,地产开发商要比养老机构更有经验。” 03 听过了2位的分享,一个很深的感触是,高手们的理财投资选择,不仅不花哨和复杂,竟然还很简单。 不仅十来分钟就能说清楚,而且具体方法,我们基本也能上手。 当中有不少细节,都值得我们普通人参考: 1)主动收入才是财富积累的核心 相比于以小博大的高风险投资,努力通过提升工资收入,来积累本金,才是更稳妥的致富之路。 2)投资要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需求出发,而不是收益率 2位在家庭财产配置中,都会对账户做个分配处理,根据需求倒推自己的投资方向,而非一味追求高回报。 3)分散风险 A君的本职收入就和股市有高度联系,但他并没有过度利用自己的专业,反倒是选择了更多稳健投资,来做风险缓冲。 B君作为保险经纪人,也只是按照需求,给家人配置了适当的保险产品,适可而止。 4)做大概率对的事 A君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投资追求的不一定是多赚钱,而是少犯错。” 1个拥有10年行业分析经验的研究员,尚且不敢预测市场的底部和顶部,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 放松心态,理性应对得失,是比收益率更重要的事。 好了,看过今天2位的理财心得,你最赞成当中的哪个观点呢?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