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读后感,你愿意把工作当做一种修行吗

浏览:116 评论:1
2019-6-29 17:32:37 来自攒钱圆梦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参加了公司2019年度的培训计划,为期一年,每周六都要参加培训,并接收各种任务,这一次我们接到的任务是在月底前完成对《干法》这本书的阅读,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由于我自己工作的岗位是投资理财方面的,而且日常生活中对这个领域也比较感兴趣,所以读的书通常都是《财务自由之路》、《三十年后如何养活自己》、《邻家的百万富翁》、《富人的28个理财习惯》这样的投资理财类畅销书籍,书中的很多思想跟《干法》这本书的思想理念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和冲击。

比如《富人的28个理财习惯》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叫做:终日只知道努力工作的人失去了赚钱的时间。据说,这句话是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说的。

也是通读此书才知道,稻盛和夫先生在27岁时创办的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和52岁创办的电信公司KDDI后来都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而这一切成功的秘诀,并没有什么窍门,而是稻盛和夫先生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稻盛和夫先生提出的把工作当做一种修行,他说工作可以用来磨炼一个人的心性,从而让我们形成厚重的人格的说法,让我耳目一新。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确实如我这样的年轻人,身边充斥的都是工作是万恶之源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工作只是无奈之举,大家都在想着如何才能躺着就把钱给赚了,何时才能实现财务自由,然后去周游世界,年轻人中颇为流行的词句通常是这样的:别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还能赚钱。

同样是成功者,说出的言辞却如此不同。

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罢了,不过我终究还是从中受益匪浅,我个人认为努力工作和投资理财,其实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先有鸡才有蛋的过程。如果没有坚实的工作作为基础,那么就无法获得经济上的回报,也就没有经济上的食粮来供养后期的投资理财行为。

通读此书的过程中,还让我想到了brenda最初分享给大家的一个金字塔结构,在30-40岁的时候,希望过上职业自由的日子,40岁以上可以实现财务自由。

对比书中的道理,我突然觉得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缘木求鱼。为何要在财务自由的时刻,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假如我们能够像稻盛和夫先生那般,把工作融入你的生命,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就获得喜悦,那么其实早早的就能实现我们一直期待的职业自由了。

关于年轻人刚毕业时遇到的困惑,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该怎么办。稻盛和夫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自己起初也是觉得自己的公司地处偏僻,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而且所做的工作也跟自己当初大学学习的专业不是一个门类,原本都考上类似军校的地方了,结果因为家里人没把户口本给寄过来,所以错过了。在被哥哥严厉批评不知感恩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在这家公司其实并没有做什么,还没有付出任何努力,根本就没资格谈抱怨。既然已经别无选择,何不试一试,努力一把。
当你学会了改变心态以后,放下自己的负面情绪,全身心开始投入的时候,慢慢的事情便开始出现了不一样的转机。

在本书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点还有一个是,同样是做实验,稻盛和夫先生喜欢把自己内心的那种喜悦和成就感,用手舞足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因此,遭到另一个比较理性的同事的冷嘲热讽。我个人比较认同稻盛和夫先生的这种做法,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比较喜欢正面激励,如果每一次发生喜悦的事情,就把这种感觉释放出来,久而久之,人会在这方面充满成就感,会越来越喜欢目前所做的这份工作,从而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工作。

就像我喜欢投资理财领域一样,其实我高中毕业以后,最想选择的专业是文学,而不是金融,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在爸爸的压力下做出的临时选择,但在耳濡目染的教学过程中,终归还是比别人更了解这方面的讯息。在一次工作人员的失误中,原本用来投稿的文章,被当做一场理财大赛的文稿投递了出去,没想到就误打误撞的走完了三轮比赛,最终拿到了这个领域的一个还不错的奖项。渐渐地,我也开始改变自己的心态,真正的开始钻研起这个领域的知识,也在一次次的正面激励下,开始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工作。

所以,我想很多人并不是真的讨厌自己的工作,而是因为没有从中获得足够的正面激励,而总想着逃避和离开。如果你真的全身心的投入你的工作,那么用作者的话来说,连神都看不下去了,会通过某个契机,给你指示,从而让你解决眼前的难题,甚至获得从前难以突破的成就。

总之,这本书介绍了非常多的思想理念,与过去多年自己所接触到的理念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它教给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是积极主动地还是消极被动的,在时间的复利下,将会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人生。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