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猪麦兜coco 于 2019-5-9 00:20 编辑 五年,一个人可以有多少改变呢? 五年前生完我家大宝兜兜的时候,我误打误撞地注册了一个记账软件,无意中逛起了同名论坛,开始学习各种理财知识。也就是怎么一次“误打误撞”,使我五年来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最直观的改变:月入3000到2万 这是coco的个人4月份收入的记录。 因为不管是本职还是兼职,都属于“主动收入”,我都归在职业收入里面。实际上coco现在本职工作收入月均在5000左右,也就说上个月的写手兼职工作收入超过1.5万。理财收入的3000+元主要是来自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大概3100元。还有几百块是信用卡小羊毛,比如倒卖信用卡app的折扣代金券啥的。对于coco来说,这个理财收入也是比较满意的。 不管是兼职写手工作,还是理财收入,都要感恩五年前朋友教我用app记账,随后第一次逛理财论坛、第一次参加社区征稿、阅读第一本理财入门书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兜爸纠正,应该说:钞票魅力无边),10年前我连如何选基金都听银行柜台大妈的,今天我可以发文教别人如何选基金;五年前我为了上一节网络理财课,绞尽心思参加活动蹭免费听课名额,去年我也有了我自己的理财课;五年前我工作要交两篇论文熬了一个星期才勉强合格,现在我每个月轻轻松松3万字的输出,给我带来了本职工作之外丰厚的收入。 前段时间才在一个论坛上和小伙伴们讨论一个问题:二胎之后,你的消费降级了吗?Coco不假思索的回答:不仅没降级、还不断升级了。每天看着俩娃一起嬉戏吵闹,感觉温馨无比。如果我的收入只有生大宝时候的每个月3000元,二胎我们想都不敢想的。 最充实的变化: 无聊追剧到一年阅读30+本书, 数学无能到EXCEL溜溜的 上月,有小伙伴留言问coco基金定投的年均收益率如何计算。二话不说,coco发了三个文介绍IRR和XIRR公式,顺便把信用卡分期实际费率、单一投资品实际收益计算也给小伙伴科普了一下。 这两个公式对于理科生来说,或许简单的不得了。但是,要知道coco从高中开始,数学考试就都游走在及格线边缘,当年得知大学入读的专业不需要学习高数,我比考上大学本身还开心来着。从看到数字就习惯性忽略,到遇到跟数字有关的理财问题,打开EXCEL解决,现在成为coco的习惯动作。 闺蜜看我的发文,还调侃了我一番: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嘿嘿,就正如前两天她买机票的时候纠结,问我:中转的机票比直飞的机票便宜了1000多块钱,代价是中转的时候要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必要等?我回答:“等两个小时便宜一千多块,平均一个小时价值500元。按照我现在的收入,我的每小时收入是达不到500元的。所以我的选择是——等。” 先解释,我不认为会用公式、用时薪衡量问题就优于其他。更有,而以上两件事,倘若就要和“数字思维”挂钩,未免幼稚浅薄。但是,确确实实这五年学理财,我的思维方式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回想起刚刚生完兜兜那阵子,经历漫长的保胎、难产、哺乳激素骤变,情绪莫名压抑。怀里稚嫩的娃儿和银行哗啦啦的流水,沟通不好的婆媳关系,一方面是新生儿带来的甜蜜,一方面是处处小心翼翼的茫然。我不知道多少新手妈妈对这种状态感到失落,但是我对那种日夜无序、没有自己空间的新生活,感到不适。刷手机、逛某宝、看八卦、追韩剧,变成了带娃之后的调剂。殊不知,这样的调剂品跟一切零食一样,吃多了上瘾还味觉越来越迟钝。有时候对镜子前面不修边幅的自己,厌倦感油然。 幸好,这样并没有持续多久。 用最优体验心理学《心流》里的话说,在这个“自寻目标的时代”,释放内在的生命、消除焦虑,“控制意识才能控制体验的品质,任何在这方面最起码的进步都足以提升生活的品质,使生活更快乐、更有意义。” 学理财让我继续在解决一个个疑惑、获得一个个正收益的时候感到充实,也带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朋友圈里天南地北的朋友,不一样的生活与思维方式。总有让我感叹聪明睿智的好青年、总有让我崇拜博学或者精进的大咖——青蛙努力往井口跳,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蓝天。 所以,开始于理财,又不仅仅是理财。我追着大家聊投资技巧、跟着大家阅读、学着大家研究美食、更能一起谈论育儿和时事。有了这些,身边的琐碎和办公室里的勾心斗角往往可以过目而忘。心里有更好的追求,自然不会停留在某些闲杂的无趣上。 兜外婆总爱唠叨我:一天到晚搞那么多,别弄得太累。其实她只是担心但并不懂我,她看到的只是满满的时间表,看不到我内心的自足,这远比收入带给我的满足要多。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跟她的思维方式直接相关联。 我想说的是:我喜欢并享受着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和心态,而这些,都是学理财带给我的! 关注coco,关注公众号“宝妈的有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