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小白,如何避开商誉地雷?掘金股市赚一笔!

浏览:634 评论:13
2019-2-15 13:40:13 来自记账晒单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本帖最后由 小筑2018 于 2019-2-27 09:00 编辑

2019年春节前,中国股市最后一跌,是上市公司商誉爆雷。

有许多公司年前因商誉减值,计提预报亏损,导致2018年业绩大变脸,引起相关公司股价暴跌。

业内一片哗然,众多财经自媒体热议,小筑也看了不少文章,感觉收获不大。

事实上,小散们要通过财报分析,识别并避开上市公司的商誉地雷,难度很大。

道理很简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撰写财报的都是资深会计师,人家作为财报行家,吃的就是这碗饭,整天研究的就是如何隐藏漏洞,如果再加上肆意造假,恶意编撰,更是天衣无缝。

专业级别选手编写的财报,怎么可能让业余选手恶补几天就轻易识破?

有朋友会问,那是不是咱们就只能被他们骗了吗?

当然不是,大道至简,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

01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什么是商誉?

商誉大部分是在投资和收购时产生的。

用会计术语来说,商誉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换句话说,商誉就是两家公司协商并购的时候,上市公司向被收购方股东支付的价格当中,高于其本来净资产的部分

上市公司收购其他公司的时候,除了要为厂房设备这些能清点出来的资产掏钱,还要为一块看不见的资产买单,那就是商誉。

被收购的公司,如果拥有比同行更强的竞争力,预计未来业绩可以高速成长,就会产生商誉价值,能获得的超额收益越高,产生商誉就越高。

如果收购以后这些公司的业绩达不到预期,没有产生超额收益,商誉就会减值

如果商誉减值非常厉害,就可能影响这家上市公司财报,造成预亏,成了爆雷。

举个例子吧,某导演的各种贺岁剧,以前每部能赚几十亿元,所以,某公司就支付了10亿元,购买冯导名下某空壳公司的股权,企图能在冯导未来几年内电影的票房收入分羹,这10亿元就是商誉。

事与愿违,不知怎么地,很突然,这导演不受欢迎了,电影票卖不出去了,他拍一部亏一部,这时候这导演公司的股权,就只能降价出售,买得高,卖得低,这笔损失就成了商誉减值

投资一部电影就像赌石,所以,本次商誉爆雷的重灾区,就是娱乐行业。

以天神娱乐为例,市值不到40亿元,而预亏金额高达73-78亿元,其中商誉减值49亿元,商誉减值超过公司市值,成了“史诗级巨雷”

02

咱们小散要想避开商誉地雷,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上市公司编写财报,隐藏商誉地雷,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然后反其道而行之,找出相关证据。

如果他们并购上市的背后是为了高价并购套现,所产生的商誉也就成了朋友们的投资回报了,当然也成为人情交换,成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收益分配。

假设真有这样的情况,那这样的上市公司现金流会比较差,给广大小股民们分红比例会很低,甚至没有;利之所驱,他们会象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

所以,第一个办法,很简单很粗暴的逻辑,看现金流,看分红。

小筑以前发文,曾经分享过自己的选股标准,其中有一条,就是现金分红收益率要在3%以上,越高越好,这就是避雷针

20181112-股市投资策略.jpg

如果一个公司年年高增长,但账上现金流持续下降,肯定有问题,钱都去哪儿了?

03

不可否认,不同行业有不同要求,一味回避并购,肯定会错过最优秀的上市公司。

小筑是专门研究医药行业的,所以不能回避并购。

因为全球十大制药公司都是不断并购扩张起来的,通过并购才能实现急速扩张,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发展新的业务板块,在新领域有立足之地。

据科睿唯安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并购事件共有267起,交易总额高达1415亿美元。

对全球制药巨头来说,潜在热销品种、新技术生产线、品种管线互补、潜在市场份额、成熟销售渠道、优秀研发团队等等,都可以成为并购的原因

这时候,就要用第二个办法,看行业,看商誉在公司资产中的占比

这个行业要有比较好的现金流,相对而言,能用现金流折现方式相对准确估算价值的资产,包括消费品、医药、发电、不动产租赁等,均属于现金流好的资产

用巴菲特的话说,买股票就是买企业,假设自己就是老板,如果要并购其他公司,最好是用自己的钱(有充裕现金流),尽量少发公司债或者银行贷款;所并购公司的估值要合理,最好能折价购买商誉占净资产的占比越低越好,大于40%的公司就要特别谨慎,除非背景强大,信用极好,否则破产前景将若隐若现。

04

正常运作的上市公司,其控制人是重视市值管理的。

因为估值低了,会被恶意收购,当别人的股权比例超过自己后,他就有权掌管公司,自己就失去了控制权,进而失去财富。

当年万科公司就被姚老板盯上时,是因为万科账面上的现金太多了,姚老板可以从二级市场上花300亿买入股权,只要持股比例超过了大股东以及行为一致人,他就能取得400亿现金的支配权。

所以,这些上市公司股价很低时,管理层会增持股份,会回购股票注销。

这就是第三个办法,看增持,看回购。

这些肯用真金白银收购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不会花乱钱的,其并购行为会很合理,引起商誉减值的风险很小,也就不存在踩雷的可能性了

综上所述,对咱们小散来说,我们别无他法,只能自己独立思考,长期关注一家上市公司,尽力从财报中挖掘出更多需要注意的内容,重点关注几个数字,负债、净现金、现金流、开销合理性、真实利润、商誉、净资产等等,这是投资必修课。

归根到底,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假设自己是上市公司董事长,用常识去判断。

公司账上是钱多还是债多?有没有乱花钱,买些不值钱的东西?这些堆在家里的资产,是古董还是破烂?跟踪一家公司久了,你就知道他是在说谎还是说真话。

再牛的企业,再牛的技术,再牛的生态圈,再牛的黑科技,最终都要落在财务报表上,凡是不合上述逻辑的,它吹嘘的这一切必然是有问题的

---end---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