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孩子去博物馆,在地铁上,挨着我们坐的是一个阿姨,五六十岁的样子,穿着都很讲究。见小朋友可爱,就来逗她玩,我见她带着一个行李箱,以为是独自来上海旅游的。 攀谈起来,才知道她一直在女儿家带外孙,最近亲家过来了,就想回江苏老家待一段时间。聊着聊着,她问我打算生二胎吗? 我摇头,她说:“还是再生一个好,最好是个儿子。” 我心想不带这么封建的吧,尤其还当着我女儿的面呢,我直说:“现在儿子女儿都是一样的,无所谓的。” “还是不一样,等你以后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明白了,像我给女儿带外孙,两个外孙都是我带大的。可平时带着再好有什么用?爷爷奶奶一来,立马跟他们亲了,这还是自己的血缘才行呀!” 阿姨只有一个女儿,有两个外孙,老大七岁,上二年级,小的才三岁,刚上幼儿园。两个小家伙都是她带大的,和她感情也好,但每次爷爷奶奶来,立马就和他们打成一片亲热的不行,阿姨觉得自己平时付出再多,也比不上人家偶尔来一次的亲,心里挺失落的。 其实我挺理解阿姨这种心理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带外孙,带大了是外人。”“外孙是狗,吃完就走”“心疼孙子烧张纸,心疼外孙把手指”。总而言之一句话:孙子是自己家的,外孙是别人家的,带外孙不划算。 所以,如果是多子女家庭,父母一般会优先选择带孙子孙女。如果是独生子女,作为外公外婆的那一方即使带大了外孙,心里也会觉得这始终不是自己的血脉。尤其是当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在一起,孩子对爷爷奶奶表现的更亲近时,外公外婆就觉得这些话格外有道理。 2、我笑笑,问阿姨:“孩子的爷爷奶奶每次来,是不是都会给红包,给买很多平时你们不让孩子吃的东西?” 阿姨一个劲点头:“对呀对呀,就是这样!” 我告诉她,孩子跟谁亲,并不是看血缘,对孩子而言,血缘是个什么鬼?他们要的是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还不管着他这不许做那不许做的,也就是谁顺着他,他就和谁亲。爷爷奶奶来的少,每次来肯定会刻意讨好孩子。在孩子眼里,有奶就是娘,他们才不会管别的呢。 根据遗传学,在血缘关系上,外公外婆与爷爷、奶奶本无太大区别。我们传统所说的血缘基本以父亲一方为主,是因为长期处于父系社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所需。其实要这么想,外孙和孙子,都是自己的子女生的,都是自己的后代,都是自己血脉的延续。 何况,人与人之间的亲疏不是法定上的关系抑或血缘能解释尽的。无论哪种关系,都是需要经营的。别以为孩子小不懂,他们可精着呢。 3、就像我每年都会回娘家住一段时间,我父母给小朋友做好吃的,给她买衣服,陪她玩,朝夕相处。除了物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交流,情感上的培养。她也会从大人之间的交流中感觉到血缘上的亲近,这种亲近是很难一时靠物质去拉拢的。 带小朋友回了一次爷爷奶奶家,看到奶奶的样子都往后躲,对她很陌生。就算爷爷奶奶也很和蔼可亲,也做一大桌子饭菜,但对她而言,这种几年才见一次,平时都是电话里喂几句的爷爷奶奶,就只是存在于电话里。她会很开心自豪地跟小伙伴炫耀:“这是我姥姥给我买的花裙子。”也会时不时在情绪低落或者睡前抱着我说:“妈妈,我想姥姥姥爷了。”但她从来没说过想爷爷奶奶。 有网友说: 她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和姥姥特别亲。工作了每个周至少去一次姥姥家,发了工资先想到给姥姥买什么新奇的好吃的。姥姥姥爷病了,睡在医院打地铺,一个月都不会觉得累,屎尿一概不嫌弃。 所以,血缘能说明什么呢?谁付出的多,谁对她好,孩子就会和谁亲。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孩子不是傻子,就算爷爷奶奶一时给的红包够大,好吃的够多,显得格外亲热。但回到日常,他们心里跟明镜一样清楚谁对她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比任何红包和美食,都能更打动孩子。 阿姨点点头:“对的哈,每次我回去,要不了两个星期,老大就打电话来说:外婆,我想你了,你不在,我作业老是被老师骂!。然后就一个劲问我什么时候回上海。孩子的爷爷奶奶不太爱管孩子的学习,做事情也比较马虎,每次都是照顾不了几天,就觉得孩子太烦,吵着要回老家。” 我抿着嘴笑,给她出主意:“阿姨,你回去就好好放松放松,享受下生活。他们打电话催你回去,你就先拖段时间再说,自己过好了,才能更好的照顾外孙呀!你可放心他们吧,爷爷奶奶哪有这么容易当的,是得让他们好好体验下呀。” 阿姨哈哈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