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亭主 于 2018-10-23 14:41 编辑
勤俭是良好家风 主人公董万春被称为“共和国记账第一人”,坚持记账60年,小到2分钱的橡皮,大到50多万元的房子,每年记录条目超过1500条。 按照董家当时的生活状况来说,双职工家庭收入不低,外人看来,似乎董万春没什么必要记录繁琐的账目。 但实际的情况是,夫妻双方各是家中长子长女,家中老人没有工作需要赡养,弟妹还小,需要扶助。 因为是双职工,工作性质经常需要出差,家中的四个孩子,都需要请奶妈帮忙带,家庭开销很大,核算下来,家中每口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不到2毛钱,不精打细算是不行的。 董老本身勤俭,又因为记账,把一家老小的日子越过越好。 坚持做一件小事 董家的故事之所以为人所知,是因为国家统计局一个征集民间记账人的活动。 当时有不少申请人,其中一家也很突出,但董万春因为记账更早,账目更细,时间也更长而获得“共和国记账第一人”的称号。 杨澜评价他“在默默无闻之间,创造了记录。” 我们得以在密密麻麻的账本上,了解到当年百姓的生活。比如1957年的时候,一个双职工家庭的月收入是95块,房租是2块2。 到1970年,红糖1块4,一条鱼2毛2,30斤大米4块零8分,合一斤大米1毛3。 一个普通家庭的小账本,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这些小小的账本,如今被丽水市档案局收藏,成为承载时代记忆的老物件。这是六十多年前,董万春绝对没有想到的。 除此之外,账本里冷冰冰的数字之外,是亲情的流淌,是家庭的变迁,更是人的成长,这些是无价的。 生活需要仪式感 父亲每晚在台灯前记录账目的场景,影响了家中的后辈,董老的女儿董淑萍回忆说,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极大。 家风传承下来,孙女也有记账的习惯。 我想,这也是生活的一种仪式感吧。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这话当然有点绝对,但细想还是有道理,因为那份仪式感更多的需要用心,去让生活中普通的小事变得不一样。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过自己家一个小故事。 从她的女儿圆圆两岁多开始,年年都会在圣诞节的早上收到一份礼物。礼物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着,有吃的有玩的有读的,一定是圆圆喜欢的。 圆圆被爸爸妈妈告知,这是圣诞老人送给你的礼物。这让一个小朋友感到万分神奇,也让她对圣诞节的喜爱,甚至超过爸妈小时候对春节的期盼程度,给孩子的童年增添了不同的色彩。 其实家长稍稍花一点心思和时间,就能给孩子不同凡响的经历。 亭主也想说,生活摆在那里,大都大同小异,但你的态度,却会让它完全不同。 [首发亭主公众号,原创人人都能听得懂的理财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