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被群嘲的90后之后,年轻人也被喷得体无完肤了,最近经常看到的“被房租毁掉的中国年轻人”、“花呗,正在毁掉年轻人的生活”。 和朋友聊到年轻人这个话题,除此之外还有: 没有存款的年轻人,负债的年轻人,不生孩子的年轻人,没有性生活的年轻人. 最后发现,写这些文章的自己就是全占的年轻人。 不得不说,在各种宏观政策下,活成了最穷的年轻人。 消费观念的转变![]() 1.我都不知道以后在哪,存那么多钱做什么 如果现在问你三年后在哪里生活、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很可能一脸茫然。在过去,虽然生活也会有所变动,但人们容易预测之后的人生走向。 而如今,我们不确定自己会在哪一个城市定居,可能现在还在北京工作,三个月后就要去上海;我们不确定什么时候能结束单身,也可能犹豫自己将来是否结婚生子。 当问及“如何看待自己不存钱”,有不少人这么说: 感觉会存钱的人很会规划人生吧,而我看不了那么远。 活着开心最重要,以后什么样谁知道。 我们身处在流动性更大的社会中,面对更加不确定的未来,与其为难以捉摸的未来做精细打算,不少年轻人更愿意抓住尚可掌控的现在,及时行乐。 2.怎么花钱,逐渐成为个人身份的重要体现现在,工作更像一种谋生手段,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弱,消费正在成为个人身份的坐标,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所谓“你就是你所消费的”。 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真正了解一个人,所以我们会借助对方的消费行为判断其社会身份。比如ta穿着什么牌的衣服,喜欢什么样的休闲活动,常常去哪些地方吃饭。 如今我们会更多得通过消费来界定自我、塑造身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钱花在哪,决定了你是谁”。 3.我想靠自己对自己好,虽然我对自己的好的方式首先是买东西“花钱对自己好,总是没错的。”这是时下相当流行的消费观。 我们穿的衣服会跟随我们,我们买的东西任由自己处置,我们吃的美食、喝的酒水都被自己享受了,所以我们不会轻易失去。这种消费观又未尝不是因为当下脆弱的安全感。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能看到的对自己好的方式,最容易想到的还是消费。但商家发明了太多“对自己好”的东西,想要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就会不断陷入消费陷阱之中。 总哭穷,钱都花哪了?1.买得起的,给自己最好的 之前看到一个唯品会和艾瑞联合出的《95后消费报告》,里面就有写到,95后在彩妆上偏好YSL、SKII一类的高端品牌。 相比于包包和服装这类的,高端品牌动辄几千上万,一支SYL口红的确是能够负担得起的“奢侈品”,在95后眼中,为了“美貌”而一掷千金还是值得的。 虽说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自己最好的,这没错,但重要的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因为在一件物品上投入得多了,在别的事物上投入得就少了,还是要控制一个度。 2.喜欢就要先拥有,至于钱,以后再说……95后喜欢超前消费,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和唯品会分期是他们的“必需品”。 据唯品会《95后消费报告》统计: 在有分期购物行为的95后中,近1/4购买500元以下商品时会使用分期。 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人,95后更喜欢“提前满足”:先把东西买到手再说,至于钱,慢慢还嘛……这也就是被各种消费贷逼迫的年轻人层出不穷的原因。 工资刚到手,还没焐热就没了,是大多数年轻人的常态,然后再买东西继续透支,我们总是花未来的钱买现在的东西。 会常常忘记自己花了多少钱,到还钱的时候才惊呼“天呐,我居然买了这么多”,所以,如果是剁手党,请一定要记账。 不同人的理财观买买买仿佛成了主流,有及时行乐的消费观,也有在压力和焦虑之下,选择积极面对,而非消极以待的理财观的年轻人。 曾经的年轻人,也将逐渐成家立业,面对房子、结婚、生子、教育、生病、养老……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忧,比任何一代人都要强烈,对风险的态度,理财的意识也格外强烈。 因为对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担忧远超于他们的父辈,相比于传统的“存银行”,90后喜欢更加积极的理财方式。 除了有更加积极的投资意愿,90后也倾向于拓展更多副业,减少对工资的依赖。办公室里一个今年刚毕业的小女生,业余还是一个情感主播,每个月的打赏收入都有5千多。 此外,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相比于他们的父母,他们更加能够正视“失独”等消极话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比如26岁的黛西,她在生日那天给自己买了一份寿险和一份意外伤害险。 可以想象会理财和只会买买买的人,肯定会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如果再不转变自己的消费观,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以为我们一样穷,突然你在北京买了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