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in1881 于 2018-7-31 14:13 编辑 作为“工资“为核心收入的上班族,我一直都认为“妥妥安排工资”方能实现“条件限制下的舒心生活”,学会花钱是一种艺术,学会资金安排更是一种生活能力。日常的“安稳”,与偶尔小小的“惊”和“喜”是生活的本来模样,“如鱼得水”和“手忙脚乱”都是一种状态,来自于对待收入的安排。 自从“魔都”回归“小镇”,公司的工资发放从每月的15日调整到了月末,而且严格遵守这最后一日的标准。当然,遇节假日或者周末会提前,这给大家都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心理感受”。记得刚调整时的不适应,各类还款,用款安排都自动约定在了月中,一个15的延期让自己变得有些“捉襟见肘”。为啥?固化的一成不变的“行为”总是很容易“撞墙”。你们可曾有过这样的感觉? 遇见问题调整心态第一,调整方法第二,行动第三,习惯养成第四。把延期的15日当成了提前的15日,可是妥妥的“有益”。AQ在生活中是一味有效心态药。 工资如何安排?我的宗旨是“让每一分钱尽可能发挥躺赚效应”。理财理生活,需要一些通用规律的参考,更需要贴近自己真实生活的设想,只要走在“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的路上,按就坚持前行。 耳熟能详的“家庭资产标准普尔四象限”,思路模仿操作不同。 01,我把房贷,车贷,生活费等等都当成了“要消费的钱”。 “叮咚”,是工资转入敲响了“银行卡”的余额账户,美妙如斯。打开银行APP,开始熟练进行转账操作,这是对特殊固定月度花销的“预留”。 房贷还款,车贷款额划入余额宝。手机页面月度有还款提醒,到期到点转账还款。银行卡也设置了自动还款绑定,以往是在发工资第二天,如今是不舍得那点点资金站岗15天。 02,扣除还贷开支,余额才是生活中真实可支配资金的安排。 为自己买单,储蓄费用。30%。 实践“收入-储蓄=开支”公式,设置自己强制储蓄的意识和习惯。要相信习惯可以成自然,带着“我想未来生活更好”的信念。为自己设立了储蓄原则,生活6月备用金不足的以补足为第一步,此类资金分放于京东金融货币以及理财通中,安全与高流通性是自己的重点考虑因素。其次,备用以外的金额分放于指数基金定投,债基,纸黄金以及股票等,具体执行 我的下半年资金安排计划。 收入-储蓄=开支。开支中包含了保险费。我的月度工资安排中,会拟定核算保费,以年度保费总额均摊至月度。 具体存放是依旧是微信钱包中的“工资理财”,工资到账第二天进行月度自动扣款。这样可以避免保费缴纳期需要大额资金而挪用其他。 在还贷,扣除保险后的资金余额,全当成了自己生活日常消费空间。 多少都花掉?这不科学。 以此额作为可使用空间,制定衣食住行以及娃娃学费还有娱乐预算。这部分钱放哪里?零钱通吧。还有500元的现金。这两年一直都没放现金在身边,遇到过一些“不能刷卡不能扫一扫支付”的尴尬后,今年开始让自己的钱包成为了“钱包”而不是“卡包”。 这些资金的花销的动态就是我生活日子的模样,账单细长生活事儿琐碎。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诗酒花茶都在这金额中左右晃荡,如出行一时任性,那就得“节衣缩食”,如忙碌中家和公司两点一线,那么找个周末去搓一顿改善一下,一切尽在掌控的感觉非常美妙。 每次余额都是比预算余额稍高一些,它的存在是让自己去满足一些小的梦想清单。事实上,我总是不喜欢“惊”与“喜”的拆分,更喜欢“惊喜”,它的转角是幸福。 工资安排中,开支部分的使用,还信用卡是大头。把支付宝和微信都绑定了“信用卡”消费,那么即使是月度要花的钱。回头一看,工资花费安排的真简单,收入一下子,划账一下子,留下的都花了。虽说安排的目标是“每一分都躺赚”,事实上基本都是转入宝宝了,效果并不显眼,重点是思维的转变。认真对待每一分收益才是最重要的。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吧,各种滋味全在自己的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