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谈]

疫苗之痛:为何造假泛滥成灾?

浏览:30 评论:2
2018-7-26 11:05:32 来自理财生活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前言:在中国,但凡涉及“孩子”二字,都能触动社会敏感的神经,导致群体性刷屏事件。最开始是三鹿奶粉事件,接着是莆田系,然后是红白蓝幼儿园,这回是疫苗,那么下一回呢?还有多少口子没有堵住?

如今频频发生的质量问题,究竟是社会道德问题,还是法制问题,或者是体制经济学问题?今天抛砖引玉,发表一些个人看法,望高手拍砖,小白膜拜。

一、“以骗为生”


当今有多少公司是“以骗为生”的?

这个问题是好问题,虽然不好回答,但引起人们开始对中国商业生态的思考,从种种迹象表明,这类公司其实不在少数。除了上文提到的几起有代表性的事件外,恐怕不少还“运行正常”的公司,或多或少都有猫腻。

举个融资圈的例子:一个40多岁连飞机都没见过的农村光棍,生活毫无盼头,跟银行也是白户(即没有贷款)……就有神奇的中介公司,能够通过一系列操作,通过半年时间伪造信用记录,从银行、网贷、信用卡等渠道,能贷出100-200万来(俗称褥羊毛)。这钱肯定是还不上的,哪又怎样?大不了进去坐几天,被列为失信人,出来就可以享受人生了。


老赖,现在是一种潜在的资源,你不是一穷二白,这些中介公司还看不上你。一般想靠自己奋斗改变命运的,都不愿选这条路。这种中介公司,怎么评价呢?是劫富济贫?还是骗贷的社会毒瘤?有或者是财有道的商业创新?

这是特殊土壤酝酿出来的奇特植物,谁叫我们生活在一个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社会呢?

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三聚氰胺事件出来后,三鹿董事长背锅,但其他奶制品公司,也其实在用三聚氰胺,那时是行业潜规则。你不用三聚,其他公司用了降低成本,监管如果没到位,那么就是不用三聚氰胺的“好公司”被逆淘汰。

假想一下,如果在另外的平行宇宙中,先出事的公司不是三鹿,而是xxx公司,那本该“罪大恶极”的三鹿董事长,是不是人生就完全不同?

换到疫苗这事上,道理也差不多。如果没出事,也没监管介入,那么长生生物高达70%的净利润率就有了碾压对手的实力,同行会不会眼红跟风?这回长生公司背锅,其他做假疫苗的公司,不该对公众有个交代?不该事后追责,对受害的客户进行赔偿?

三鹿事件后,进口奶粉大卖,那么以后我们是不是只用进口疫苗?谁都知道进口的贵,有没有便宜又靠谱的疫苗?抱歉,目前的答案,恐怕是没有。


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唯快钱是纲”的氛围中,赚不到钱,是罪,赚不到快钱,同样是罪。社会风气助长了“只要抓到老鼠,黑猫就是好猫的”价值观,又没有建立有效的赏善罚恶机制来规范行业,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医药行业,自然容易滋生宏图巨骗。

三、思考及未来的展望


我们不能靠刷朋友圈,也不能靠出了事之后造舆论声势来解决问题,更不可能置身事外,疫苗和空气质量一样,属于公共领域,除非你移民出去,否则迟早跟你有关。

好的游戏规则是需要法制+行政监督+舆论(道德层面)共同构成,道德的底线高、法律的要求低,而行政监督有寻租空间,现实和虚拟世界一样,好的游戏规则是需要不断调试才能做出来的。


其实早在2013年,就有报道《疫苗之殇》刷爆朋友圈,又迁出了2015年的山东疫苗案(济南警方就向20多个省市发出过协查通报,媒体有报道,当时没人关注),两年时间过去了,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政府官员、专家提出任何令人信服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媒体也没有查实到更多的真相,而是热度一过就烟消云散。我们连“游戏策划”都还做出来,就别说调试了。

而这回长生公司爆雷,会不会又是过眼云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鱼叔叨财(yushudaocai),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热门版块 更多
下载客户端
随手记客户端 直接扫描下载 ios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