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格格321 于 2018-7-4 21:58 编辑 就在昨天,我们县刚刚结束了一年级学生的招生报名,虽为旁观者,可我不得不受干扰的是连买个菜都能听到家长们对孩子上学事宜的夸夸谈论。 由此,不得不说我看到了中国父母的一种焦虑:为了把幼儿园的宝宝顺利转到理想的小学的绞尽脑汁和“搏打厮杀”。 预测每一个有适龄上学的宝宝家长都经历了三场战争:买房、迁户和报名。从昨天挺过来的他们都是王者。 “事态”看似很大,但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就是学区房。 县城任意一小学报名条件:房子、户口。 县城任意一辖区迁移户口条件:房子。 其实,这两点已经回答了该不该买学区房这个问题。 本着有论点就还要有论据。 (一) 我曲折的讲讲学区房的受欢迎度。 我婆婆家有一处老房子,是我老公小时候买的,怎么也得二十多年的房龄了。小区现在居住的大都是条件一般或者根本没有条件搬出去的老人们。 小区环境无人管理,加上周边陆续开发,这个小区已经被孤立到中间,车辆进出都不是很方便了。这两年连租都租不出去了。婆婆一度都怕这老房子砸手里再给小姑子换不了陪嫁。 前一阵,我老公告诉我这老房子卖了80多平不到90平的房子卖了39万,而且在有人交了定金后还是有人不断的打听最后像拍卖似的,几家人自己把钱给涨上去的。 在婆婆预期20万就可以出手的老房子,一下子多收了19万,一家人不明所以的开心。 原因很明显啊,老房子也是蹭了孩子们上小学的热度。它再破再烂,有一个耀眼的皇冠。 它是学区房啊。 为什么以前卖出去呢?原因无非两点。 教育的觉醒。以前村里人们对教育重视度不够。县城有房子的直接入学自然不会去买旧房子。现在受大环境的影响,尤其年轻一代人即使重返村里也是受过教育的了。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自己没能把握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入学的刚性条件。就是我上面说的。今年我们那教育局新出的政策就是,要想在县城上学就得需要划片区域内有房子有户口,而有户口的条件就是有房子。 一所旧房子,就能有第二春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 教育制度是真真的不公平。 这里不讲高考,就讲讲小学。家长们挤破脑袋的把孩子们送进县城,好多县城家长是有意见的:为什么要抢占我们孩子的教育资源? 一个只能容纳50人的教室最后都是装进80个宝宝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能力的村民家长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去县城? 想当年,我整个小学阶段是不会英语的,我们也没有美术音乐这些素质教育课,就两个老师,好一段时间里就一个老师。而县城的同龄人三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受教育。我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初一刚接触英文字母时的措手不及和恐慌着急。 据说我们现在村里的教育,也没能多改善。好的老师把村里小学老师的岗位当个入编的跳板没多久都调走了,剩下一两个正式的三天上班两天请假,反正工资不会扣,成绩不好会归结于学校教育的历史问题和他本人无关。 这样的环境里,要我,也得拼了老命把孩子送出去。 送出去的助力器还是房子。 (三) 学区房是中国特色吗? 诚然是不是的。 还是前一阵看印度电影《起跑线》,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同样存在国外,中国父母的焦虑外国父母同样存在,还有,学区房国内外也同样的受欢迎。 为了让孩子进入前五名名校,他们也是需要学区房的,即使是幼儿园,也不想要输在起跑线上。 查学校、买房、排队领报名表、面试整个流程和国内无异议。孩子的就是世界的。 每一个当父母的都会为孩子上学焦虑,也许但不必然的是学区房是解决教育和焦虑的最好方式。当然,钱攒最根本的问题是努力挣钱,买不了学区房就给孩子留上几辈子的钱去继承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