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鱼叔叨财 于 2018-6-22 12:42 编辑 近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蓬勃发展,互金出海也势不可挡。在京东正式宣布将金融业务推向国际化以后,通过投资、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在印尼、越南等地布局了多个消费场景,并于去年底宣布“印尼白条”内测成功;百度钱包、微信支付也相继登陆了泰国等地。 一、为何首选东南亚?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会问为什么金融市场出海纷纷转向东南亚? 1. 人口多,潜力大 从东南亚的本土情况来看,东南亚现在总人口有5.6亿左右,显著的人口红利吸引了众多金融科技企业来东南亚“掘金”。 以印尼为例:印尼是东南亚第一人口大国,总人口数达2.6 亿。根据印尼信用卡协会数据显示,印尼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仅36%的人口有银行账户,信用卡渗透率约6.5%,流通中的信用卡数量约1690万,人均2张信用卡,大约有800万的信用卡用户,占总人口的3%,所以说消费信贷市场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2. 物价高,收入低 东南亚部分国家经济指标对比 2017年东南亚部分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现在东南亚除新加坡之外,普遍的收入都还较低,而他们物价水平却与我们国内相当,所以这就表明信贷市场在东南亚还有很大的潜力。 仍然以印尼为例:在印尼,当地人习惯用“条”作为计量标准来形容其收入与消费情况,一条约为人民币500元。一般工薪阶层的月均收入在2条至3条间(约1000元至1500元)。 此外,由于文化因素,印尼人超前的消费观和偏向于“及时享乐”的消费习惯,促使了当地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以手机为例,在当地销售较好的手机,价格主要集中在2条与4条,2条价格在800元-1200元;4条价格在1800元-2200元,消费者一般会选择3条或以上的手机分期付款。 3.中国企业更加成熟 与东南亚本土企业相比,中国出海企业具备极大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经历了国内市场的锤炼,在技术、风控、运营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相较本土企业更加轻车熟路。 从技术层面,众多出海团队都汇聚了来自中美顶尖互联网企业的IT人才。 风控层面,国内经验强势输出:据海投全球对印尼市场实地考察及对多家企业的访谈,领先平台在前期都会通过人工审核对用户进行信息核对,且通过社交平台、通讯录、工作信息等进行多维度交叉验证,并将反欺诈等模型应用其中,通过对贷款数据进行分析,再不断优化风控模型;许多平台选择与当地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接入其内部黑名单,且与多家三方数据库建立关系,完善风控要素;最后实现机器审核占主导地位,再针对逾期用户通过电话催收、实地催收和转让给第三方催收机构等方式,减小坏账发生率。 二、互金出海是否一路坦途? 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出海对部分公司是战略布局,对部分公司是转型之举,但总的来说,布局海外对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考验更多。” 不可否认的是,海外布局并非一路坦途。 王晓婷认为,“金融科技出海为了减少落地阻力,大多会采用合作的方式,虽然这样的合作模式能够实现软着陆,但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共同经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法律纠纷、战略规划方向分歧等。” 1.注册门槛高 一方面是当地监管要求,如OJK(印尼金融监管局)要求所有P2P企业申请注册后才可合规运营,而针对后续牌照发放的具体规定仍未公布细则,企业出海都有了政策门槛。不过监管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促进行业的规范发展。 2.当地体制不完善 另一方面,虽然国内成熟的信贷风控和运营模式可以复制优化,但囿于东南亚国家的征信体系不健全、身份数据库不完善等因素,企业要做好贷前核验和贷后监测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各出海企业依然任重道远。 3.本土缺钱 此外,在众多挑战中资金难题尤为突出,“缺钱”成了行业普遍现象:印尼本土资金端较少且相对保守;而受外汇管制政策影响,国内资金出境也较为困难,且东南亚各地政府也会对海外团队资金来源有所限制,例如印尼外国资本持股一家公司不得超过85%,外来互联网企业不可从印尼当地百姓手中融资而只能作为出借方。出海消费金融的资金端就这样一层层被限制住。 因此,互金公司出海,除了在法律和文化方面需要多做功课外,还要在“亡羊补牢”上下功夫,建议建立一套符合当地情况的风控机制。另外,东南亚国家在美元加息周期中普遍资金偏紧,有贷款需求。中国如果能趁此机会让这些国家的居民、企业,成为人民币债务的持有者,有利于未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和人民币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