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隔壁的张姐又在朋友圈晒美图,配文:不一样的角落听不一样的故事,图片是两个歌手浅吟清唱的模样以及山间的时光静好,美得不得了。 1 张姐是一位新闻工作者,这几年很少在电视上露面了,嘴里常唠叨着给年轻人机会,其实她也不过35岁左右。她有一个儿子,小学六年级,前两天出门遇见小男孩,他很自然地说“我妈旅游去了,去重庆”,不像周围的很多小孩,每次妈妈不在家就埋怨很多,像“我妈又不知道去哪里疯玩了,撇下我跟我爸连饭都吃不好”或者“我都要升初中了,我妈还老出去旅游,心思也不花点在我身上”,现在的孩子这种言辞见怪不怪,但没听张姐的儿子说过。 她说:有的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做了。每次都是想到这个,提着包就走了。 2 朋友小木前几天约我带孩子去厦门看海,孩子们都在咳嗽状态,就拒绝了,她带着孩子我不带孩子肯定玩不到一起。于是,我试探性地问自己的高中同学加10多年的好友丽雅:旅游去? 答:要上班。 我:你们轮班,换一下不就得了,况且请几天假也没关系。 答:还要带娃。 我:你娃不是一直公婆带着么,关你啥事? 答:没钱。 沉默片刻,她问我:你真走? 我:恩,趁着这几天人旅游的人不多,坐火车听听别人的故事,让别人的故事在自己的笔下更加有血有肉,你说现在不走更待何时?! 她回:不想出去。 或许她的生活太过舒适,已经无需来一场艰难的旅途。 而我的观点里,只有在路上,自己才能静静地汲取更多的东西,也可以自己默默地做着自己的梦,可以拥有着那些未曾拥有的小心思,也可以和同行的人不断交流着彼此的想法和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将一个人的旅行变成好多人的旅行,可以听好多人的故事。 也可见,顾虑和优柔寡断是众多旅行计划泡汤的一大硬伤,很多时候不是没物质基础和充足的时间精力,而是被这种考虑周全、追求细致的心态所耽搁、拖垮,弄到最后不欢而散。 3 带孩子们去常去的门诊复查,大夫为了迎战将要到来的考试挪到一所中学附近的门诊(夫妻两经营着4个门诊),药店很安静,只听到她和别人讨论题目的声音。 按道理,她应该是最为孩子们操心的年纪,儿子要中考女儿要高考,千万个母亲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战役”中,但她不一样,她遇到有学习机会毫不迟疑背起双肩包就出发了,她说“成长的机会不多,尤其是我们这种小城,有些路再不启程可能就永远也来不及了。”一个乡村门诊的赤脚大夫,如何走上讲台给众多医学界的泰斗讲课?我不敢想象,但她正在一步步实现。 她说,她的孩子们成绩都很好,不用她操心,至于出门期间几家门诊的收入,她告诉我:没必要太执着看得见的利益,长久的规划才是人生的大事。 聊天中,我不禁感叹:每次遇见她,都觉得生命特别有力量,但愿40岁的我还能像她这般愿意为学习废寝忘食为成长说走就走。 说走就走不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冲动,而是一种不为前路的陌生和未知因素所困扰的释然,我做好了规划,这条路必须走,走得没有任何羁绊,作出这样的选择,你就永远不会后悔。 4 米拉.卡巴金和乔恩.卡巴金说:父母是一面镜子,我们在其中能看到最好的自己,也能看到最糟的自己;能够看到生活中最美妙的时刻以及最可怕的时刻。 当孩子,拿着故事书让你讲故事的时候,孩子猛不妨来一句:妈妈,你说这个地方美丽,你去过吗? 你能做得也就是摇摇头,看着孩子失望的眼神顿感内疚。 当孩子告诉你,妈妈,故事中的***好厉害啊!你知道孩子说的是***的专业能力或者某个技能,可在这个习惯性比较的国度里你要么埋怨孩子浪费了你大好时光要么自怨自艾没有珍惜那些年轻的岁月。 当孩子,告诉你,班上的***去什么地方,而且他的妈妈告诉他好多关于某个景点的历史意义或者人文知识的时候,你又该为自己知识的匮乏元气大伤。 其实,你也有那样的时光,只是你蹉跎了岁月,你以为的孩子的陪伴式陪吃陪睡,而孩子渴望遇到的是一个知识持续更新、不断成长的妈妈,像那句“你们不配做我的父母”,我们都不愿意看到。 而,如何让一个妈妈变得更优秀,唯有阅读和旅行。 5 哈弗大学的一任校长曾说过:一个人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 我们待在百十平米的水泥钢筋阁子里,看得最多的是自己听得最多的也是自己相关的故事,而阁子之外的声音你听过么?阁子外面的世界是不是更精彩呢。 不一定要去欧洲听场音乐会要去澳洲看场电影或者去日本的富士山拍照,去到不同的环境,在陌生的环境里走走看看,听听说说,哪怕是跟一个老人聊天,你或许都能收到意外的惊喜。如果,带着目的去旅行,你的收获或许会比闭门造车要好上一百倍。 比如,小木,她虽然说出去看看,但她为了这次旅游,规划了路线做了旅游攻略的同时也恶补了好多景点的相关人文知识和历史故事,她说,她希望孩子在旅游中增长知识。 行路多者见识多。 ——托·富勒 出去,才是一位母亲,最好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