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先生的读书笔记后的所思所想!

浏览:58 评论:6
2018-3-9 15:17:01 来自生活资讯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最近在看杨绛先生的读书笔记,她在文中分析古今中外的作者,在创作一本小说时,可能会受到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但是那些被流传甚广的经典之作,总是会有很多独到之处。但是,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不会脱离生活甚远。而是,从生活之中得来,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之中去。那些有富有才气的经典大家,他们比一般的作家,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洞悉能力。他们认为一部优秀的作品,人物个性的设定是不能脱离现实的,故事的情节应该是一贯性的,不能因为作品的需要,而借助“神力”从而转折过度,这是非常低劣的手段。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苦恼的,根本都不懂她说的那些写作理论,简直是一头雾水。尤其,开篇论的是两百多年前,英国作家菲尔丁的写作习惯和论理。她在文字大段的引用菲尔丁自己对自己作品的一些评价,还有一些文学批评家对菲尔丁作品的评价,以及杨绛先生对作者作品内的一些理论分析。我都没听说过这菲尔丁这号作家,更没有看过他写过的那些作品,对于他的写作习惯与他的理论,那就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了。开篇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对于哪句话是菲尔丁自己说的,哪句话又是文学评论家说的,或是哪一句才是杨先生的分析,真是傻傻的分不清楚。

杨先生的这本读书笔记的叙是她自己写的,她说读书就好比隐身的“
门儿”,我们不需要与主人打招呼,就可以随时随地的“登堂入室”。如果不喜欢,又可以随时不辞而别,也可以找更加高明的人与他对质。所以,当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阅读未得要领时,我就果断的和杨老所言——不辞而别,管他谁是谁,讲的是什么金玉良言,统统的砰一声——关闭在那扇门之后。

前两天,我忽然又来了兴致,就又“大大咧咧”的空手去拜访去了。当然如杨老所言,不用担心上一次的不欢而散,也不必带着任何心理负担去,门永远的在哪儿敞开着,想来随时可以进去,想离开随时可以出来。这一回,我早早的去拜访,得到个个好位置,做好了再一次甩手走人的准备,未成想这一去就爱上了。杨老的上古下今的论述,既不晦涩,也不枯燥,款款的道来。我们读者如盘膝坐卧,靠在慈爱老祖母身边的孙儿,倾听着她讲述那些已经遥远的故事与传说。她目光如炬,口齿清晰,思路明确,讲得可谓是生动活泼,我们听得连连赞叹,向往不已!


我不知道别的读者从中得到什么益教,我却从中得到一些关于写作的技巧,和写作的硬性条件,以及如何构思人物、故事的框架,如何去分析一部作品的思想与价值。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下载客户端
随手记客户端 直接扫描下载 ios android